我從小就被雙親嚴格要求背誦唐詩三百首,不明其意時,我就去翻書找答案。當時沒有維基百科等知識庫搜尋引擎和電腦光碟,不像現在,只要輸入關鍵字彙,就會自動跳出一堆搜尋結果介紹出處由來。就學習工具和學習環境論,與我童年相比,今日的中小學生實在幸福得多。
任何專業知識的學習過程,均非一蹴可幾,往往是倒吃甘蔗,漸入佳境,日積月累,方能有成就。
人性是千古不移的,優質的文言文或古詩詞行文簡練,立論起承轉合,結構嚴謹,蘊含先民的思想、情感和立身處事智慧經驗,為何要捨棄?旁徵博引,賦予作文內容更豐富的生命力。
天才畢竟是少數,語言文字學習之道無他,多數人仍需口誦思惟,對語言文字運用堂奧,才能心領神會。
語言文字的本質,是一種人群溝通工具,更是和先民建立情感價值觀傳承聯繫的紐帶,閩南語或客語裡文言文詞彙,信手拈來所在多有,下一代若不對文言文具備基本了解能力,如何領會本土語言意境之美?
文昌明(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