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客家傳統市場半數以上的攤販資歷達四十年以上,不但保留老市場的味道,也成為觀光的一部分。圖/攝影師張宏君提供
清大師生成立「開門工作室」,不定期在東門市場舉辦講座、音樂會、工作坊等,把人潮重新帶回市場。圖/開門工作室提供
【本報新竹訊】
擁有一百二十年的新竹縣新埔客家傳統市場,半數以上攤販設攤四十年以上,有些傳承第四代;不過,「骨董」市場因坐落在住宅區,地目不符,多年來「名不正」;新埔鎮公所憂心搬遷後讓客家風華盡失,爭取經費力拚就地合法,希望「保留最珍貴的傳統市集。」
「終於看見市場的未來。」不少攤販們笑說,市場夏天悶熱無風,溫度恐達三十七度以上,希望透過整理改善環境,讓百年市場風華再現。
新埔鎮長林保祿說,傳統市場是地方的寶,背後蘊含歷史痕跡,原本計畫將市場移走,但憂心失去百年風味,幸好後來找到解決方案,「透過都市計畫通盤檢討,就地合法。」由新竹縣府報請中央協助變更都市計畫,並爭取納入客委會「浪漫台三線計畫」。
林保祿說,新埔推出三街六巷九宗祠觀光路線,百年市場是必經之路,整修完畢變成客家觀光市場,讓傳統市場成為觀光的一部分。
新竹的東門市場也曾經沒落,後經由市府與民間攜手,委由清大師生參與,舉辦活動,為老市場注入新活力。東門市場在一九○○年設立,是當時全台最大的市場,但後來因年修失修、攤販陸續搬走;市長林智堅不捨「老新竹人的回億逝去」,與市府團隊苦思後,決定與民間攜手合作,委由清大協助案子。
清大師生組成的「開門工作室」策劃青年基地,選擇進駐三樓基地,連月來,他們在東門市場內舉辦講座、音樂、工作坊,「帶民眾走入曾經擁有的繁華年代,建立對市場的認同感」,負責人、清大服務科學研究所博班生陳泓維認為,市場租金約一千兩百元,較外頭店面價格便宜,能吸引年輕團隊來創業。
市府產發處長吳甲天認為,年輕團隊進駐三樓,營造出東門市場的獨特魅力,把人潮重新帶回來,間接帶動一、二樓的生意,進而將東門市場深鎖的鐵門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