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宜蘭訊】宜蘭縣消防局指出,雪山隧道裡消防水帶屬於室內型,口徑是一又二分之一英吋,主要是供緊急或初期滅火使用。消防局指出,消防水帶使用時會有重量與後座力,一又二分之一英吋的室內型消防水帶設計的射水壓力是在七公斤以下,一般可以單人操作,二又二分之一英吋的水帶設計射水壓力為十公斤,是消防人員使用專業型,效能較高。
消防局指出,除了工業用的特殊大規格水帶,以機器操作可達四英吋以外,目前台灣使用水帶主要只有兩種規格,小型水帶只能用在緊急時刻,初期滅火,最後還是要靠專業消防人員救援,因此,公路隧道裡配置的水帶如果升級,也是需要搭配專業使用才能發揮功能。
高公局坪林行控中心主任林錦堂指出,雪隧雖有委託機電廠商每月逐一檢查消防設備是否破損及水壓是否足夠,但隧道內每五十公尺就有消防栓、多達一千兩百條,若要試射都必須晾乾再收起,難以逐條測試,廠商會透過外觀及觸摸檢查是否破損,由廠商聘雇的消防設備士蓋章填寫報表。
高公局副局長吳木富表示,公路隧道本身屬於交通工程設施,涵蓋通風、機電、災防、照明、結構等複雜環節,過去認為應由道路主管機關擔任窗口,再交由不同專業的人士養護及管理。
專家指出,經過此事件有必要跨部會提升國內長隧道消防設備管理機制,並有消防專業單位監督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