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西部若開邦八月二十五日爆發大規模武裝衝突,約一千名武裝分子以自製炸彈和小型武器,攻擊孟都和布帝洞兩鎮的三十個警察哨站,並炸毀橋梁。
事件發生後,緬甸國防軍立刻展開鎮壓、清剿行動,至今已造成四百人死亡,十二萬五千餘洛興雅難民企圖越界逃往孟加拉。
然而在此次血腥衝突爆發之前,孟加拉的洛興雅難民已多達四十萬人,難民營早已不勝負荷。孟加拉政府先前也早已表明立場,不會再接收更多難民。
緬甸政府在發生動亂後,只疏散在緬甸占多數的約一萬一千多名佛教徒居民,對洛興雅人不聞不問,洛興雅人只得繼續擁到擁擠的孟加拉難民營,一場人道災難已經迫在眉睫。
聯合國駐孟加拉主要協調員努坎.利頓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由於新難民像洪水般擁入,這裡即將爆發一場人道災難。這些難民面臨嚴重的食水和糧食危機」。
穆斯林居多的國家包括孟加拉、印尼、巴基斯坦、馬爾地夫及土耳其,都呼籲翁山蘇姬所領導的全民盟政府,停止對洛興雅穆斯林的暴行。
不過至今為止,翁山蘇姬仍然無動於衷。她在九月五日首次就事件發表說法,卻只譴責「恐怖主義」,對洛興雅難民的問題不置一詞。
其實這就是緬甸與國際社會在洛興雅人的認知上,存在著極大差距所造成。
緬甸境內的一百一十萬洛興雅人,是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初,英國對緬甸殖民統治時期,進入緬甸若開邦的孟加拉人後裔,信奉伊斯蘭教,講孟加拉語。正因為如此,緬甸政府指洛興雅人是來自孟加拉國的非法移民,拒絕承認他們是境內的少數民族,更遑論給他們公民身分了。
尤有甚者,當年被英國人帶入緬甸的孟加拉人,曾經長年為了土地資源與若開邦本土緬甸人起衝突,雙方是有歷史仇恨的。而且,在一九五○年以前,並沒有洛興雅人這個名詞。所以緬甸政府把洛興雅人視為「外人」,有其歷史淵源,緬甸的一般老百姓也不同意把洛興雅人納入。
在這種氛圍之下,試問,包括翁山蘇姬在內,哪有任何一位緬甸的政治人物願意或是膽敢跟洛興雅人站在一邊?
梁東屏(泰國/東南亞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