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人生 人生可以更優雅

文/吳娟瑜 |2017.09.06
14195觀看次
字級

文/吳娟瑜

有一回,我和小孫子Ricky搭公車,兩人準備一起去看電影。當「嗶、嗶、嗶」三響之後,我把悠遊卡收回袋內,甫坐定,突然聽到司機先生拉開嗓門說:「妳有這麼老嗎?」

是恭維?是諷刺?

乍聽之下,我分辨不出這句話是恭維?還是諷刺?由於座位和司機先生有段距離,一時之間不知如何回應,於是轉身問Ricky:「司機先生是讚美?還是懷疑?」

十三歲的Ricky年紀雖小,但言語中常有哲理,他說:「那就看聽到的人自己的感覺嘍!」

聽到的人自己的感覺?那不就是指我的感覺?嗯,重新回憶猛一聽到時,司機先生口氣中是有著不確定性和疑惑。

下車前,我沒有拿著身分證去解釋(因為司機先生並未追問下去),我調整了一下自己的心態,就當作是讚賞和肯定吧!

年滿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用悠遊卡搭公車是有優惠的,並且以「嗶、嗶、嗶」三響來分辨。當時,司機先生的話讓我感到失禮,回家後卻成了家人茶餘飯後的笑點,我多少有點得意。

忘了「老」之將至

我這個人一向很天真,對「老」的感覺總是慢了一拍。

記得很小、很小的時候,看到族輩的長者,只要身形佝僂、口齒不清,加上瞇著細細的眼睛打量我的,總覺得他們好老、好老。

長大一點,看到爸爸媽媽齒牙動搖、白髮蒼蒼,行走需要攙扶,才明白「老」早已潛藏在身邊。視而不見,就當做是時間的巨人路過而已;大眼正視,終究明白歲月不饒人,每個人都躲不過。

但是,如何在「青春」和「衰老」之間偷一點喘息的空間,如何找回一些「活著真好」的感覺呢?這成了目前這個階段的生命學習。

根據《朝日新聞》電子報報導,以前日本稱六十五歲以上的人為高齡者,如今有人提議,從體能狀況來看,七十五歲以上才能算是高齡者。所以談起如何界定「老」,其實標準不一哩!

有的人以是否有了白髮,有的人以是否退休了,有的人以是否做了祖父母,有的人以是否懂得科技,有的人就以是否達到一定的年紀來判斷。

世界衛生組織(WHO)以及西方一些已開發國家對「老年人」的定義是,六十五周歲以上的人群。一般而言,還分類為三種:

初老者(六十五歲~七十四歲)

中老者(七十五~八十四歲)

老老者(八十五歲以上)

小心!「老」的陷阱

根據長年的社會觀察,我發現有些人年紀輕輕卻已經「老」言「老」語,這種感覺頗令人觸目驚心。

一位四十六歲的長男媳婦,根本未到老年的階段,卻因為整天陷在照顧公婆起居、假日回娘家探望父母時還要擔心整天掛在網上的弟弟(既不結婚也不工作)的生活漩渦中,因此根本young不起來,她說:「我好像轉個不停的陀螺,根本停不下來。」

看她耗盡心力,背駝了,肩頸長期痠痛不已,皺紋也堆滿眼角,除了安慰她、鼓勵她,我也發現──一位渴望優雅老去的人,除了自身要有閒、有錢,身旁也需要多一點年輕力壯、語言新鮮有趣、會相邀出遊的親朋好友。因為,朝夕相處中,眼神、表情、談吐、口氣、動作、反應等,不知不覺影響了我們的肌肉運作和心情感受,也就導致外表看起來「比較老」,還是「比較年輕」了。

好!我正在盤算身旁是否至少有十位這樣的人,各位也不妨找找看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