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宗懋(文史工作者)
最近,蔡英文總統召開對外經貿戰略會談,指示行政院仿效日本、南韓等國,建立策略性融資機制,初期將列三十五億美元融資基金,協助台灣企業承包新南向對象國公共工程,以掌握東南亞國家龐大基礎工程的商機。
蔡總統就職以來,經過一年多的摸索,終於確認新南向的執行方向。一是不與大陸的一帶一路競爭,二是由政府提供三十五億美元的融資,協助台灣企業承包當地的基礎工程案。
投資東南亞基礎設施以帶動本國的產業發展,始於一九七○年代至一九八○年代的日本,基本模式是由日本政府帶頭遊說東南亞政府,以提供低利貸款的誘因,協助投資基礎工程,包括鐵路、公路、港口、發電廠,條件是接受貸款的國家必須使用日本的技術、零件和原料,如此等於同時出售日本零件和原料,並帶動這些產業的發展,促成日本和東南亞國家產業互補的經濟結構,拉近雙方的政治關係,同時善用日本本身的剩餘的產能和資金。
日本能這麼做,前提是日本的資金和技術能力遠遠高於東南亞。而過去十年,中國大陸對東南亞的投資也是類似的模式。就資金規模而言,印尼高鐵由大陸承建,陸方銀行融資五十五億美元;在馬來西亞的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陸方的投資額達三百五十二億美元;在泰國鐵路的投資是一百零六億美元,人工運河投資三百六十億美元;在巴基斯坦的港口投資四百六十億美元。
這些都只是比較大的項目,其他還不把在非洲、中南美洲的大項目投資計算在內,就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日本在戰略上與大陸競爭,但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現在只是大陸的三分之一,雙方差距正快速擴大,所以日本用過去的辦法在東南亞和大陸拚場,也開始心有餘而力不足,因為他們的財力無法支撐這種對外投資方式,而現在的技術能力也沒有更高,出價沒有更低,財力甚至更薄弱,最終敗下陣來已成定局。
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避開跟大陸的競爭是必然之事,因為台灣的國民生產總值只是大陸的百分之五,哪裡拿得出那麼多錢,即使把所有軍公教的退休俸全砍光,挪過來的錢也不夠蓋泰國人工運河的一小段,所以根本不存在競爭的問題。
所謂鼓勵台灣企業到東南亞承包基礎工程,實際上是爭取承包一些小規模的工程,或者做日、韓承包商的分包。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去參加一帶一路,去做實力更強大的大陸承包商的分包呢?這就是腦筋怎麼想的問題了。
外界說蔡總統指示三十五億美元的融資,是新南向政策「撒銀彈」的做法,只要比較一下上述大陸投資項目金額就很清楚,三十五億美元哪裡是「撒銀彈」,實際上是太小兒科了,連一個大型投資項目金額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而且據了解,三十五億美元融資,也不是對投資廠商的融資,而是廠商拿到標案後,自己向銀行解決資金調度的問題,蔡政府可以提供銀行利息的補貼,以減少台企支付貸款利息的負擔。
這種補貼在整個對外投資中,其實只是意思意思的姿態罷了!簡單說,蔡政府鼓勵台灣企業到東南亞承包小型工程,由於蔡政府並不提供貸款,工程款是由當地國出資,對方自然會限制使用當地的零件和原料,台企只能賺一些承包的工錢罷了,這對帶動台灣產業體系以及促進雙方產業互補的經濟結構,效益當然很有限。
當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的具體執行,說到最後就是鼓勵台企到東南亞爭取一些小工程生意,當台企向銀行貸款支付保證金和調度金時,蔡政府會補貼一些利息錢,真相就這麼簡單,實話實說也可以的,因為這就是目前兩岸和國際政經的現實。
然而蔡政府卻把口氣裝得太大了,說成「協助東南亞基礎設施工程」,這就脫離事實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