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依亭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音符,有的動人悅耳,也有的令人心煩意亂。要演奏出悅耳的音符,除了需要學習語言的樂理:音、意、形,更必須留意別把語言當成攻擊他人、傷害他人的武器。
我們在生活中,常演奏令人心煩意亂的音符更甚於動人悅耳的音符,輕忽了語言的力量,對他人造成傷害而不自知,或是站在自身主觀感受,挾持他人情緒,卻不知,語言對人所造成的影響無遠弗屆。年幼時,可能會因為父母或他人一句無心之語,耿耿於懷,因此種下惡苗,在往後的成長過程中時時刻刻憶起,使心靈蒙上一層陰影,揮之不去。
傳統認知上,「行善」是握有資源者的專利,資源貧乏者是接受「善行」的對象,其實不然;行善的本質存在於心念,有心者就是握有資源者,願意付出者就是富有者。因此,只要願意心存善念,體恤他人感受,時刻多留意自己演奏的語言,就能用美麗的語言為世界上色、用悅耳的語言滋養他人心靈,讓「善」所到之處充滿喜樂、生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