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日常的大便與小號,對脊髓損傷者來說既耗時又花錢。北市脊損社福基金會發布最新「屎尿人生」調查報告,發現傷友平均一天花五十五分鐘排尿、六十三分鐘排便,因需甘油球、軟便劑、導尿管、紙尿布等藥物或耗材,平均每年支出二萬多元的「屎尿財」,且女性花費比男性高出六成。
據統計,台灣約有五萬到六萬多名傷友,北市脊損社福基金會副執行長洪心平指出,脊損因損傷部位不同產生不同後遺症,包括四肢癱瘓或下半身癱瘓,另會因神經傳導受阻,導致排便與排尿困難。若沒有順利排泄,恐引發尿路感染、腎臟水腫、痔瘡、直腸脫垂或巨腸症等,所以傷友的首要功課,就是學會如何上廁所。
北市脊損社福基金會於國際脊髓損傷日(五日)前夕發布最新調查報告,每名傷友平均一年花費二萬多元的屎尿財,且女性支出較高,一年女性比男性多花一萬多元但身障津貼只依障別輕重補助,未考慮性別,對社會平均收入及就業率較低的女性而言,處境更為弱勢。
約四到五成傷友無法自行如廁,只能靠家人、外籍看護及居服員協助。雖部分傷友可靠有限的雙手活動獨自排便尿,但四肢癱瘓傷友仍得靠外人幫忙。曾有傷友光從腹部按摩、使用甘油球到排便完成,一次就花上四小時,卻因政府居家照顧服務核定時數過少,仍能靠家人、外勞照顧為優先考量。
北市聯醫松德院區精神專科醫師許超彥說,能聘外勞照顧算幸運了,曾有傷友被家人關在院子後方的小屋,吃喝拉撒都在同一張床,生活苦不堪言。洪心平認為,長照2.0將服務對象擴大至全齡失能身障,政府應提供足夠照服員人力及居家服務時數,才能符合傷友基本照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