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台北市聯醫松德院區兼任精神專科醫師許超彥是脊損傷友,因二○○九年一場滑雪意外摔攤下半身。傷後八年,他仍在對抗脊椎損傷所帶來的大小便失禁;每周至少一次的尿褲子,及每半年至少一次的漏便發生。面對尊嚴喪失、體力不濟,許超彥努力「站在」醫師的崗位上,分享自己經驗,陪傷友走出傷痛。
許超彥說,經過多年學習自立,他平時會注意飲食與水分攝取,出門要隨身帶三片尿布才放心,因為一時的疏忽,就會出現漏尿、漏便的「大洪水」與「土石流」。這樣的稱呼雖然幽默,卻也道盡傷後辛酸。
每天腹部按摩浣腸
許超彥表示,受傷住院初期發現無法自己排便尿,心裡很難受,為了不假手他人幫忙,加上自己有醫學背景,住院第二個月就學會獨自「清潔導尿」,使用拋棄式導尿管與尿布輔助,取代原本使用的尿袋。他也學會使用甘油球排便,不過每天得花上十五分鐘腹部按摩與二十五分鐘浣腸挖便,「真的是大工程」。
許超彥說,脊損傷友的排尿後遺症,會導致膀胱變硬變小,儲尿量只約一百到一百五十毫升,而清潔導尿是泌尿科醫師最建議的排尿方式,但每天至少導尿六到七次,需有強大意志力,不如留置型尿管方便。但留置型尿管一直插在體內,平均一個月才換一次,更易感染,且只要有尿液就排出,長期會使膀胱更萎縮。
為了不讓「大洪水」時常發生,許超彥要求自己起床後,每三小時排尿一次,依每小時產生的尿量計算,必須攝取二千到二千四百毫升的水分,但晚餐後就盡量不喝水,不用深夜起床排尿。另自己也發明一套包尿布方式,讓睡覺時盡量不漏尿。
但許超彥也坦言,有時工作看診太投入,會想著「等一下再尿尿」,卻因此漏尿,每周至少一次。他曾搭高鐵到外地演講,預計轉搭計程車去目的地時,上車前才發現漏尿,為了避免類似事情再發生,後來出門都會多帶尿布及防水布,「免得弄髒別人的車」。
避吃辛辣刺激食物
不過,最難堪的還是「土石流」。許超彥說,他雖然每天固定浣腸排便,也避免吃辛辣等刺激腸胃道的食物,卻仍可能因聚餐吃太多,大便被塞進胃裡的食物擠壓出來,因下體沒知覺,異味飄出才會發現。他有次要從輪椅轉位坐上車子時,大便更直接從褲管滾出來,「當下真的很尷尬」。
為了幫助傷友解決傷後問題、盡快學會自立,許超彥在網路上以「鋼鐵人醫生、行走的癱子」為名的部落格,分享自己經驗,陪傷友走出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