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厚夫繪製〈東浦古鎮遺跡圖〉,至今總共畫了四十七幅;圖為〈東浦古鎮遺蹟圖.十橋謠〉。
沈厚夫說,他要讓記憶中的東浦古鎮的一橋一河都還原;圖為〈古鎮風情圖〉局部。
圖/新華社
【本報綜合報導】北宋的〈清明上河圖〉,據儒學家齊藤正謙《拙堂文話》記載,計有一千六百四十三人,中國大陸則有一幅「古鎮版清明上河圖」,繪有一百三十餘艘船,以及神態各異的兩千七百二十八人,遠遠超過原版的人數。這是由浙江紹興人沈厚夫創作的〈古鎮風情圖〉,長十五公尺、寬一公尺,不但超越古作,還成為紹興市東浦鎮建設工程的參考圖,協助恢復古鎮風貌,更在上個月一舉入列全大陸特色小鎮名單。
沈厚夫,現年八十二歲,長期從事鄉村美術教育,退休後仍持續創作。八年前,他被檢查出罹患兩種癌症,住院、化療期間,他打算以畫筆留下童年的記憶,於是以七十多年前的故鄉東浦古鎮為原型,創作了長卷〈古鎮風情圖〉,把當地人的日常生活、民俗風情一一展示畫中,包括河邊開著各式店鋪,有雜貨店、打鐵店、油燭店、米行、魚行、山貨行、箍桶擔、補鑊擔、釘碗擔、修缸擔等,囊括了老東浦人記憶中所有的店鋪種類。此外,還有賽龍舟、蓮花落、結婚迎親、摔跤、舉重、倒立、拉二胡、吹笛子等場景。
畫卷裡,有些人手拎菜籃逛市集,且拎籃的手勢、行走的步伐各有不同,還有走街串巷的挑擔小販,一邊肩膀上擱扁擔、一隻手扶扁擔,栩栩如生,表情豐富。
「我希望用畫筆重現古鎮風貌,將消逝的古鎮景點、古蹟、風俗都搬上畫作。」沈厚夫說,他要讓這幅長卷裡的每個人都「活」起來,要讓他記憶中的東浦古鎮,一橋一河、一房一瓦、一草一木都還原如故,留給後代。
歷時三年創作〈古鎮風情圖〉,沈厚夫的身體竟逐漸恢復。接著,他又開始繪製〈東浦古鎮遺跡圖〉,至今總共畫了四十七幅。
二○一五年六月,紹興市東浦鎮啟動小鎮開發建設工程,參考沈厚夫的〈古鎮風情圖〉,復原傳統風貌。東浦鎮經改造後,於今年八月,被列入大陸住建部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名單。沈厚夫說:「家鄉文化底蘊深厚,能以這種方式留住鄉愁,並看到家鄉新的建設,是我們對下一代的責任和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