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邊漂著一大片布袋蓮,一串串粉紫色的花朵,在酷熱的夏天,確實給人一股沁涼的感受,真想從水裡撈一株回家,把這溫柔的紫、清爽的綠,和魚缸裡的孔雀魚分享。圖/趙華
溪邊漂著一大片布袋蓮,一串串粉紫色的花朵,在酷熱的夏天,確實給人一股沁涼的感受,真想從水裡撈一株回家,把這溫柔的紫、清爽的綠,和魚缸裡的孔雀魚分享。圖/趙華
文/趙華
溪邊漂著一大片布袋蓮,一串串粉紫色的花朵,在酷熱的夏天,確實給人一股沁涼的感受,真想從水裡撈一株回家,把這溫柔的紫、清爽的綠,和魚缸裡的孔雀魚分享。好不容易用雨傘勾來一株,拿起來一瞧——怪怪,水面上短短的植株,底下的根卻那麼長!光是根就能把整個魚缸塞滿,看樣子,我的孔雀魚對這美麗的花無福消受了。
它有著膨大的葉柄,好像布袋和尚的大布袋,裡面有氣室,儲存了許多空氣,讓它能漂浮在水面上。原來,底下的龐大根系也有作用,隨著水位高低、水流變化,根能讓水面上的植株保持平衡。而且,布袋蓮具有走莖的構造,能靠走莖繁殖出新的植株,在適合的環境下,每兩個星期數量可多一倍,往往一下子就長滿水面,在溝渠或河道鋪上一層鮮綠色的地毯。
當夏秋之際,布袋蓮伸出直挺挺的花序軸,綻開一朵朵六瓣的花,看起來就像長在水上的風信子,它的英文名字就叫作Water Hyacinth(水風信子),而在這粉紫色的花瓣中,其中一瓣有著藍紫色斑紋,中心還有菱形的黃點,好似鳳凰的漂亮眼睛,所以又有人叫它——鳳眼蓮。
可是,這可愛的小花,在世界各地的農民眼中,卻是令人頭痛的入侵物種,在台灣也不例外。台灣氣候溫暖,很適合布袋蓮,快速生長占滿河面的布袋蓮,除了會讓水中生物窒息死亡,還可能造成河道淤積、阻礙交通,雨季時,它們被沖到下游、近海,也會破壞漁民的漁網、蚵田。根據報導,地方政府甚至得特別編列預算,發包廠商來清理它,學者估計全台灣每年至少得花一億,來處理這棘手的難題。
那麼,可怕的布袋蓮大軍是從哪裡來的呢?屬於雨久花科的它,來自南美洲,原本在亞馬遜流域漂流,隨著人類遷徙,它從南美來到北美,又一路被引進亞洲。在台灣,它最早落腳的地方之一,就是台北植物園的大水池。現在的人似乎很難想像,植物園這個向來以花中君子聞名的「荷花池」,在百年前的日據時代,在池中漂蕩的是那個時代十分罕見的布袋蓮,吸引了許多遊人觀賞。也許是當時某些貪看柔美花朵的好事之徒,從大池裡撈了幾株回家養魚,看膩之後,又隨意丟進溝渠,加上它的超強繁殖力,才造成布袋蓮在各地氾濫成災的模樣。
不過,布袋蓮並不是如此十惡不赦,還是有些用處的,它可以被當成養豬的飼料,也是優良綠肥,在廢水汙染嚴重的地區,依然生長良好,能吸收多種重金屬及有毒物質,有淨化水質的功能。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現在讓農民看了就頭痛、討人厭的災星,也許以後會成為改善水質的救星喔!而在愛花人的眼中,夏日的水塘裡,當然不能少了這樣耀眼的明星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