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恆春機場「等嘸機」長達三年,行政院去年十月核定、機場今年三月二十八日起試辦開放商務、觀光包機,五個月來至今無人申請,讓恆春機場存廢再掀爭議,屏東縣政府直指無人申請是民航局有責,民航局長林國顯回應「重點在攬客」;學者直言恆春機場若撇開政治幾乎沒有需求,需思考是否要「為了喝杯牛奶蓋整座牧場」。
林國顯指出,恆春機場重點是在能不能招攬到旅客、要使用哪種機型,最後飛機能不能順利飛,民航局都會幫忙。他也說,試辦計畫是利用既有跑道、航廈辦理,這段期間不可能調整跑道,包機也不牽涉航權,商務、觀光包機「沒有航權問題」,禁航區更不是民航局畫設的,北邊是軍事、南邊是核三廠,左、右是山,若有包機需求,海關、證照查驗及安檢等也會從高雄機場調度。
開南大學空運管理系副教授盧衍良表示,民航機場存在與否,需求是重要指標,恆春機場啟用前考量初衷本身就有盲點,當地環境條件限制不會因機場誕生而消失,才使各航空公司投入意願不高。
針對試辦商務、觀光包機,盧衍良直言恆春地區沒有足夠商業發展,觀光需求更應由地方政府去努力,沒足夠客源基礎,就算民航局投入大量經費建設,沒有預期收入彌平成本,也是枉然,政府應思考是否要為了喝杯牛奶養一頭乳牛、甚至蓋一座牧場?若市場沒需求、卻為做而做,就是本末倒置,民航機場運作仍須回歸市場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