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梁純綉
屈指算來,讀國中、高中時,我整整帶了六年的便當,進入職場三十年,午餐的方式也是帶便當,身為便當族的我,有將近四十年的資歷,我深感幸福與得意。
文/梁純綉
屈指算來,讀國中、高中時,我整整帶了六年的便當,進入職場三十年,午餐的方式也是帶便當,身為便當族的我,有將近四十年的資歷,我深感幸福與得意。
其實,四年級或五年級的世代,對帶便當絕對不陌生,當時學校沒有營養午餐,也不時興外買,大夥兒安安分分地帶自家生產的便當,無論你便當的內容是前一天晚餐的「剩菜」,或當天早上母親特別製作的,到了學校,從書包裡把便當拿出來,集中放在長型鐵盒子裡,由兩個值日生負責抬到蒸飯間,這些都是非常熟悉的回憶。
全校同學都要蒸便當,蒸飯間裡的蒸飯籠一字排開、聲勢壯觀,多少家長對孩子的關懷與愛心,透過蒸飯籠,讓冰冷的便當熱呼呼地傳遞到孩子手中;尤其在寒冬裡,能嘗到熱氣騰騰的便當,更是感覺蒸便當的必要與可貴。
每當愈接近中午,同學們因飢腸轆轆顯得更毛躁,好不容易盼到下課鐘聲一響,值日生在全班同學的翹首企盼下,飛奔到熱氣氤氳的蒸飯間,這時候的蒸飯間,繚繞縷縷白煙,恍如人間仙境,可不是嗎?對於莘莘學子而言,還有什麼比填飽肚子更重要的呢?幾乎可說,看到蒸飯間就如同目睹幸福。
年少時,曾見證蒸便當的全盛時期;長大後,進入校園服務,外訂開始流行,蒸便當的榮景稍顯黯淡;待營養午餐走進校園,蒸飯間已形同虛設,甚至挪移他用,以我學校而言,僅剩一個孤獨的蒸飯箱,裡面甚至只有我個人的便當。
我仍然喜歡帶便當、蒸便當,其中有我對青春歲月的緬懷,更有對家常菜的永恆愛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