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之珍--承腕枕臂竹臂擱

慧珠 |2005.10.18
505觀看次
字級

中國傳統書寫格式是由右至左,為了防止手臂沾墨,而出現了承腕枕臂的文具--臂擱,竹片因為肚稍虛起,不惹墨,最為適用。作書揮毫時枕在臂下,既防墨蹟沾臂,夏天可防臂上汗水滲紙,又可代替文鎮壓在紙面上。

臂擱外型扁片長條狀,在竹刻品類中,是常用的文具,也是深受文人喜愛之雅玩,揮毫之餘,把玩摩挲,日久溫潤而見神采;而竹刻臂擱更是竹刻藝術的主要代表之一,明、清兩代名家都有精品傳世,例如朱三松人物圖臂擱;清代中期以後,竹臂擱幾乎取代了筆筒的地位。

臂擱,在《長物志》,《考槃餘事》、《竹人錄》等古籍中都稱「秘閣」。
「秘閣」是古代內府的一個圖書檔案機構,漢以後由秘書監掌管;在漢魏時,尚書省是皇帝的秘書機關,所以「秘閣」又成為尚書省的別稱。在紙張發明以前,皇室所藏的圖書秘記,大概都是刻寫文字的竹片,這些藏在秘閣中的竹片,後來也被稱為「秘閣」,明代竹刻家就把刻制用來枕臂的竹片,沿稱為「秘閣」。

明清以來大量刻製竹秘閣,因其基本用途是擱臂,而不再是記事存作檔案。又「秘閣」與「臂擱」音相似,因此又改稱為「臂擱」。

臂擱,一般取竹筒去節,分劈成三片,器形近於平面,主要的刻製題材,有取座右銘為警策,有刻詩畫以為欣賞,或刻親友贈言以為留念,簡樸的三分之一竹片,因文人的寄情而衍生豐富的藝術與情趣,凌駕於其他質材的臂擱之上。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箋》云:「臂閣,有以長樣古玉為之者,甚多,而雕花紫檀者,亦常有之,近有以玉為臂閣,上碾螭文、臥蠶、梅花等樣,長六、七寸者;有以竹雕花巧人物為之者,亦佳。而倭人黑漆臂閣如圭,圓首方下,闊二寸餘,肚稍虛起,恐惹字墨,長七寸,上描金泥花樣,其質輕如紙,此為臂閣上品。」

另外,也有覓擇如人面竹(龜背竹)等珍稀竹類,或形狀奇異的竹子而刻製的,就更為稀貴了。

圖/國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展期:十月二十三日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