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由於醫療水準高,老年人愈活愈長,至二○一八年將踏入「高齡社會」,除了影響年金保險、健康保險等社會安全制度外,更將面對高齡者臨終期的長期照護問題。
民眾對臨終期病人的醫療觀念,仍停留在舊有傳統觀念上,自去年《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修正後,民眾簽署「預立安寧緩和醫療暨維生醫療抉擇意願書」的人數,開始有些微增加。
我在安寧病房擔任義工,仍普遍見到臨終期,病人家屬希望運用所有醫療資源,要求醫生盡全力對病人施以延命治療,如此不但忽視社會醫療成本、也枉顧病人身心靈感受,更讓多數臨終病人無法平靜、安詳的讓生命自然逝去。
台灣預定在二○一九年實施《病人自主權利法》,已逐步邁向所謂的「尊嚴死」,也就是臨終時不積極爭取活下去,讓病人得以帶著尊嚴安詳地謝幕,這不同於以放棄生命為出發點的安樂死,醫師或第三者也不必背負協助加工自殺的罪名,這是台灣在推動人權上的一大步,值得肯定。
但是為了加速建立民眾擁有正確的臨終期醫療觀,以重視病人追求圓滿幸福的權力,在宣傳教育的成效上,仍須加把勁努力。
台灣不應只是追求醫療水準高,更應該以提升「高齡者或末期病人臨終期醫療觀」為目標,讓臨終期病人盡早對自己生命握有主導權,也讓家屬協助善終,使病人自然地安詳辭世,維護基本人權。
有關部門可採多元化方式,如由偶像明星、公眾人物代言推廣,或納入國民教育教材從小扎根,使臨終期醫療觀深入社會,或邀集已簽署意願書的民眾解釋內容,藉此擴大教育效果,進而同步招攬難以培育與吸收的安寧療護醫護與義工人員,因此提升安寧及長期照護人力,解決人力不足的窘迫現況。
東東(台南市/安寧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