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到十住菩薩的慧眼,與佛的慧眼的差別,今再以譬喻作說明。
《大般若經》第八說:譬如遠觀空中有鵝雁,你見到的是虛空?還是鵝雁?彷彿見到,但又不清楚。十住菩薩於如來性,少分知見,也是如此。又如《法華經》的譬喻:「譬如有人穿鑿高原,惟見乾土,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見至泥,後則得水。」乾土,如同初觀(二諦觀);濕土,如第二觀的平等觀;泥,如中道第一義觀;水,如同圓頓觀。
若從四教教義來論:三藏教,不能契會中道義,如同乾土。通教如濕土,別教如泥,圓教能詮中道義,如水。三藏教以眾生為高原,習觀為穿鑿,證理為清水。通教以乾慧為乾土,性地為濕土,見真為清水。別教以空觀為主,假觀為濕土,見中道為清水。圓教以五品為乾土,六根清淨為濕土,初住為清水。藏通二教,如同乾濕土,全未有水;別教如泥,教道雜故,不名清水。且藏通二教的觀行,空觀及假觀偏空慧眼,未能見性。
空觀、假觀、中道觀,三者是同?還是不同呢?與前面所說「觀」的意義││貫穿義、觀達義、非觀觀義有何不同?
若以貫穿義、觀達義、非觀觀義,與三觀作比對的話,二諦觀是貫穿觀,平等觀是觀達觀,中道觀是非觀觀。
若從體、相、用來解析,三觀皆具三義。二諦觀的「用」能破除四住地煩惱,是貫穿義;從相而言,二諦所入的空,空即是理,是觀達義;從體來說,空理本身,即是非觀觀義。平等觀,從用來說(自利),識假名法,破無知障,是貫穿義;從相來說(利他),照假名理,分別無繆,是觀達義。從體來說(自他不二),假理常然,是非觀觀義。中道觀,從應用來說,空於二邊,是貫穿義;從相來說,正入中道,是觀達義;從體來說,中道法性,是非觀觀義。(待續)
註:四住地:指見一切處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無色愛住地。天台宗則以見一處住地為見惑,第二、三、四為三界之思惑,總稱為界內見思之惑,二乘人斷之而出三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