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座城市,沒有目的性的友善微笑,是人文禮儀最好的點綴;轉身離開後,我們都不會記得對方的容貌,但是會有一種表情印象在我們內心蕩漾起漂亮漣漪。圖/高愛倫
文/高愛倫
在每一座城市,沒有目的性的友善微笑,是人文禮儀最好的點綴;轉身離開後,我們都不會記得對方的容貌,但是會有一種表情印象在我們內心蕩漾起漂亮漣漪。
一天二十四小時,在家裡,必然是客廳、餐廳、廚房、書房、接電話,走進走出、晃來晃去,若外出,則無非是工作、社交、同事、朋友,談心談事、有樂有煩……一天之中能發生的關聯人事物大概就這麼些兒了。
在日常生活有限的遭遇裡,每一顆心、每一對眼,對同樣的人事物,是不是會有很多不同版本的反應?
就拿職場辦公室的必然情緒來說吧,對部門主管交辦任務的感受,會出現兩極差異的內心話。
甲在想,主管特別操練我,交辦的事務五花八門,他給我這麼多機會,應該是在栽培我吧?
乙在想,張三李四明明比我閒,為什麼都不交辦他們幹活?什麼事都叫我去做?純心欺負我嗎?
丙在想,甲和乙都有很多表現機會,雖然我年資淺,沒法像他們那麼受器重,但我還是該充分學習,至少要成為好的幫手,將來才可能成為強的高手。
丁在想,職場就是大吃小、人咬人的地方,反正什麼好事都輪不到我,但遲早有一天風水輪流轉,我就不相信到時還有誰能埋沒我。
猜測用意或動機的心態,往往可以判讀一個人的未來。
在大眾運輸工具(公車、捷運、電梯)的短暫交集時間裡,有哪一個擦身而過的人會讓你喜歡?
時尚甲與邋遢甲,拿著手機放送著誇張聲量,說話的內容有如語音教戰手冊,向姐妹淘獻計怎麼對付周圍的人,自信的話鋒裡還不時鞏固自己的睿智……
威武乙與嬌柔乙,本來是理所當然的男強女弱護衛位置,但實在失之走火入魔,演變成肢體糾纏,兩人世界的親密姿態如此搬演在車廂之中,美嗎?浪漫嗎?甜蜜嗎?會得到讚嘆祝福嗎?
單坐的丙,眼睛飄忽的看著甲、乙,好像有點啼笑皆非的笑容,又好像有點事不關己的漠然……視聽的干擾,是不是無從迴避的存在這節車廂裡?
丁是一對母女,媽媽勾著手織品,不時看看坐在旁邊安靜看著圖畫書的小孩,偶爾,母女連心的互看一眼嫣然一笑;直到上來一對爺爺奶奶,小孩唬的一下和媽媽一起站起來讓座,沒見過這麼小的小孩讓座,媽媽讓她扶著欄杆,自己從女孩身後維護著她小小身體;一條視線看過去,母女的重疊和情侶的重疊,是多麼不一樣的感覺……
下午茶的約會,也有很多故事。
如果在時間空檔觀察人性與教養,在高檔飯店與中低檔餐廳,都可看到類似情節。
甲客人用餐完畢,把杯盤置入端盤後,再用剩餘的餐巾紙把水杯緣口的口紅印和桌面的碎屑一一擦拭乾淨,當她離去時,突然與我視線對上,她淺淺一笑,我也回以淺淺一笑。
在每一座城市,沒有目的性的友善微笑,是人文禮儀最好的點綴;轉身離開後,我們都不會記得對方的容貌,但是會有一種表情印象在我們內心蕩漾起漂亮漣漪。
隨後離座的一群穿著學校制服的乙客人,則聯合主演了一場戰亂片。
他們餐盤裡足足留了半盤子pizza邊緣皮,殘留的芥末醬、番茄醬更夠料理三個漢堡。不吃pizza邊緣皮是一種高貴嗎?浪費店家調味佐料會有快感嗎?
即便有限制時段,飯店裡的自助餐至少有九十分鐘到一百二十分鐘的用餐時間,丙客人取食時,完全不顧後面排隊的客人,一道炸蝦,他一人取走公盤裡一半的分量……大胃食量是權利與福氣,但在從容時間裡分批取用,並不會造成短缺攝取而吃虧的,對吧?
這裡還有一群家族聚餐,用餐結束前,丁發現甜點水果拿多了,當桌分配食物,堅持家人分擔把餘菜食畢,並輕聲訓誡孩子:「吃多少拿多少,浪費食物是很不道德的。」孩子用小聰明的流行語回覆:「剩的食物該當垃圾丟掉,我們不能把自己肚子當作垃圾桶。」丁說:「因為是你自己製造了不該產生的垃圾,所以你要負責解決。」
關於受傷的愛情,應對版本也有甲乙丙丁多種。
甲,歹戲不拖棚,說斬就斬,而且絕不藕斷絲連。
乙,直到憤怒盡退,人生才能重來,問他往事,他以笑作答。
丙,淒風苦雨,哭天搶地,但是迎著風戀著淚,就是不吹不散。
丁,不進不退,不怨不悔,不戰不和,心如止水,等著自然結果,不管緣聚或緣盡,他都依然是原來的我。
分享或給與,得惠與受顧,都會因為態度不一而有了不同層次。
甲的大方慷慨,讓人如沐春風。
乙的手筆氣派,讓人少了自在。
丙的參與同樂,心口含謝再三。
丁的得賜於人,滿眼視為當然。
上下兩代,得意的角度也不盡相同。
甲得意兒女很懂名牌,也只穿名牌。
乙的得意剛好相反:女兒畢業回國,我為她買商務艙機票,女兒跟我交涉:如果我坐商務艙,我同學會笑我是靠爸族,請允許我坐經濟艙好嗎?
丙重返學校念EMBA,從不缺課,因為:小孩說喜歡上進的媽媽,主動用零用錢幫我繳學費,我要對得起他們。
丁是小康小儉之家,平日各自自由,家庭日父母要求家庭分子彼此專心,「規定」全家同做同吃晚餐,不外食,不外買,不開電視,不滑手機,唯一接受的打攪是歡迎朋友來訪,每個成員都覺得自己並沒有被約束。
甲乙丙丁的生活應對,我們都遇見過,也都可能扮演過;沒有誰是一定好或一定不好,但是可以確定:慣性的生活態度,會帶來必然的生命品質。
三人行,必有我師,學好的,杜絕不好的。
生活不是嚴重或嚴肅的事,讓自己舒服很重要,但不讓別人不舒服也一樣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