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珊
美猴王飄洋過海,登界遊方,歷十數個年頭,訪道學仙,以求長生不老之術。直至西牛賀洲地界,得老樵夫指點,得以拜見「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之掌教須菩提祖師為師。
那須菩提祖師見美猴王「倒身下拜,磕頭不計其數」,一番試探,倒見這猴兒頗老實,便問他姓什麼?猴王道:「我無性。人若罵我我也不惱,若打我我也不瞋,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一生無性。」吳承恩此處著筆,亦有所本。
《五燈會元》說四祖道信遇見一骨相奇特的小孩,認為「此非凡童」,日後當繼承佛法慧命,堪當眾生的依處。便問他:「子何姓」,無姓兒答曰:「姓即有,不是常姓」,四祖道信再問:「是何姓?」無姓兒曰:「是佛性!」四祖道信又問:「汝無姓邪?」無姓兒則道:「性空,故無。」又《傳法正宗記》說四祖道信問幼年弘忍貴姓?弘忍說:「沒有常性,其性空故。」四祖道信聞言,驚歎不已,收其為弟子。
話說須菩提祖師從美猴王口中得知其經歷後,便賜「孫悟空」之名與他,隨後「那祖師即命大眾引孫悟空出二門外,教他灑掃應對,進退周旋之節,眾仙奉行而出。
悟空到門外,又拜了大眾師兄,就於廊廡之間,安排寢處。次早,與眾師兄學言語禮貌,講經論道,習字焚香,每日如此。閑時即掃地鋤園,養花修樹,尋柴燃火,挑水運漿。凡所用之物,無一不備。在洞中不覺倏六、七年。」
「一日,祖師登壇高坐,喚集諸仙,開講大道」,那孫悟空在班中聽到妙音處,喜不自勝,作踴躍之狀;孫悟空之顛狂躍舞狀,為須菩提祖師所察見。此處描寫,亦有所徵也。
《舊唐書.薛仁貴傳》云:「仁貴自恃驍勇,欲立奇功,乃異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張弓,大呼先入,所向無前。太宗遙望見之,遣馳問:『先鋒白衣者為誰?』特引見,賜馬兩匹,絹四十匹。」李世民獨具慧眼,不拘一格用人,蓋出自其之抱負所致也。若是宋朝之後,道學橫行,見薛仁貴如此異樣,必不為世所容也。
我們且看那須菩提祖師如何表現?
那「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之掌教須菩提祖師見狀,輕呵之,聽孫悟空一番解釋之後,便問這猴兒:「你既識妙音,我且問你,你到洞中多少時了?」悟空道:「弟子本來懵懂,不知多少時節,只記得竈下無火,常去山後打柴,見一山好桃樹,我在那裡吃了七次飽桃矣。」祖師道:「那山喚名爛桃山。你既吃七次,想是七年了。」此處師徒問答,亦有所根據也。
我們知道禪宗四祖道信氏遇見無姓兒時,弘忍為七歲。年方十三,弘忍正式披剃為沙彌。我們看,從四祖道信氏收弘忍為徒,再到弘忍剃度之前的六、七年時光裡,弘忍性勤勉,白日勞作,晚上習禪。孫悟空在「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的六、七年時光,是不是與弘忍的幼年經歷及生活作息相似?弘忍答四祖道信氏的「沒有常性,其性空故」這問題時,為七歲。
而孫悟空亦待在「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修生養性達七年之久,方為須菩提祖師所注意,其之人生也因此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