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聿安與農民討論農作問題
機農博士-馬聿安
馬聿安是臺中市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理事主席,他很特別,大部分年輕人視農業為夕陽產業,但他卻從小就喜歡農業。大三那年就決定要從農,於是他一路念到了中興農業博士。馬聿安創立了毗耕計畫,創造一個友善的耕作環境。 為照顧國人身體健康 與改善臺中海線二期再生稻問題,又投入推廣國產雜糧的計畫,一年多以來有很大的成果。
整合農地耕作 延伸老人長照
74年次的馬聿安,父母不是務農,因為對物農有興趣,馬聿安大學念的是農業機械,畢業後開始務農,成立保證責任臺中市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從種稻米、小麥到種黃豆,從50公頃擴展到100公頃的耕種面積,成功的案例一直延續,馬聿安說,配合農委會農糧署推廣國產雜糧計畫在台中,除了整合零星農地,最有效率的貢獻,是他將雜糧種植政策延伸到老人長照。
落實老人在地老化政策目標
台中市參與國產雜糧耕種的共有近140位年長小農,這些耕種小農平均年齡62歲,馬聿安不但整合零星農地,並鼓勵這些耕種豐富經驗的農友加入耕作行列,不剝奪他們的生產耕種權利,以人文關懷角度去探討,透過耕種,落實【在地老人、在地老化】的政策目標。
參加的小農,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都會安排健檢,小農做他熟悉的工作,有基本收入、可以有尊嚴的生活,低農藥、無毒生產,基本的工作量,會讓大家身體健康快樂,這不但可以降低社會成本,相對的也降低醫療成本,就可以回歸幫助在地老人在地老化,維持在地的社會功能。
馬聿安表示,不犧牲農民的利益還能滿足消費者,以這樣的概念推廣國產雜糧,農夫快樂,其社會成本是可以被負擔的,更可以解決糧食問題,也解決人的問題,讓產業重回本身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