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育 不容意識形態干擾

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碩士班研究生 |2017.08.04
956觀看次
字級

日前由鵝湖月刊社朱建民教授發起一場針對歷史新課綱爭議的座談會,會中諸位學者對新課綱的內容與架構,大多表示對台灣的人文教育並沒有帶來正面的思考與學習,反而扼殺了學生對自己歷史文化的理解與感受。

新的歷史課綱,意圖切斷我們對傳統中華文化的關聯性,學生將不再有過去擔當歷史文化使命的責任意識,學者們認為這將會導致另一場的禮崩樂壞。

教育部規畫的新課綱,確實已逐步調整中國歷史與文化的位置與篇幅,以凸顯台灣的文化主體性,讓學生更加認識台灣這一孕育我們的母親,問題是,什麼是台灣文化的主體性?台灣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這些問題卻沒有被好好的說明與建設,只透過意識形態來推動歷史教育,就會出現很多與歷史事實不符的論述,尤其是針對日本在二戰期間對世界所做的侵略行為,包含對台灣的殖民,都可以變成一件「好事」,例如慰安婦是自願的這一荒唐說法。

對於中國史綱的調整,現在有意將之挪往東亞史的範疇,以世界史的角度來看待中國,而將台灣史另外獨立出來,這無非是希望淡化乃至決裂台灣與中國之間的關係,重新打造新的台灣主體性。

台灣歷史與文化的根源大都源自於中國大陸,這是客觀的歷史成因,刻意排除,只是顯得文化的自卑與自傲,對他人失去包容的能力,文化並非是無中生有的,而是透過時間慢慢地融入形成具有主體特色的文化生活。日前的減香抗議,就是在表達對文化傳承的維護,這些都不是政治力可更改的。

台灣的歷史與文化,是在時間洪流中,主動與中國大陸建立起連結的,而歷史教育,就是要提供客觀的資訊與傳達正確的思想給學生。最重要的目的是,建立學生培養文化素養,也就是做一位「知書明理」的人,知識學習是為了明通事理,打開懵懂無知的心靈。

正如歷史學者黃俊傑所說的:歷史教育的作用,是為了拓展受教者對時間的深度感,了解歷史是不能切割的,並且開啟受教者的社會感,使他們能夠繼承歷史文化的遺產,使之具有歷史責任,進而自覺一種文化感情,產生民胞物與的仁者襟懷。

這些是我們極需要的教育認知與態度,也唯有如此,才能在知識學習上,免於被意識形態干擾,真切體悟到台灣與中國是具有深層的文化關係,在原有的歷史脈絡中開展出:立己、正人、安天下的文化使命,才不會重演歷史的文化悲劇。

潘秋丰(嘉義縣/國立嘉義大學中文系碩士班研究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