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鴻海、台塑等多家企業先後赴美投資。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七月二十六日在白宮與美國總統川普共同宣布,富士康將投資一百億美元於威斯康辛州設面板廠,可創造三千個新工作機會,未來可帶動一萬三千個工作機會。
台塑石化亦宣布將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設廠,同時將德州舊廠擴建及設立新廠,這是台塑集團史上最大的美國投資案,總金額達一百五十億美元。台塑路州、德州廠順利投產後,可望完成在美國的石化產業布局。
緊接著,高雄義聯集團也準備到美國建廠,目前已相中美國德州一塊土地,美方派出十二人到台灣來,行前準備充分,事後亦馬上提出具體方案,讓義聯集團創辦人林義守見識到美方的效率。這項投資預計十六至十八億美元,最快二年後動工興建。
從鴻海、台塑到義聯集團紛紛赴美國投資,引發部分人士憂心忡忡,新國民黨主席吳敦義認為,這是對台灣很大的傷害。雖然科技部陳良基部長表示將以洪荒之力投資台灣,仍然擋不住這股出走風。
不過,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巨大集團創辦人劉金標都認為,台商在全球化布局下正確的選擇,無可厚非。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也表示,企業到美國投資有不同理由,不必過度悲觀。
客觀來看,川普以稅務優惠吸引製造業回流美國,大型企業考量美國市場就近供應產品,可降低稅負或物流的成本,同時擴大美國市場占有率,赴美國投資具有戰略意義;另一方面,台灣本土市場腹地有限,從正面看,大型企業赴海外投資,也是台灣經濟力的延伸。
不過,大企業紛紛赴美投資,但是台灣的投資依然沒有起色,例如今年民間投資增長率可能創下五年新低,情況不得不令人憂心。目前除了台積電堅持投資台灣之外,其他大手筆的投資並不多。
工商企業大老批評國內投資環境不足,缺水、缺電、缺工、缺土地與人才,這些攸關企業投資的條件,迄今是否有明顯改善,經濟部應提出評估報告。
此外,企業界最重視的行政效率,以往美國的行政效率明顯落後,如今為了爭取企業赴美投資,不惜派出大批人馬來台,為企業提供第一手資訊,這種積極態度,值得國內行政部門學習。企業界多次批評政府部門行政效率低,一項計畫拖了十年,還在跑行程,令人不敢恭維。林內閣要招商引資,應該針對重大投資案列管,避免類似的缺失一再發生。
蔡英文總統上任以來推動多項改革,從年金改革、轉型正義到一例一休,由於改革的戰場太多,引發利益團體強烈反彈,加上國會藍綠嚴重對抗,讓經濟議題模糊了焦點,使得5+2創新產業、前瞻計畫的實質進展有限。鴻海、台塑等企業掀起赴美投資熱潮下,政府該好好針對國內投資環境加以改善,以洪荒之力協助企業投資台灣。與此同時,台灣應有更多台積電,用心根留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