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靖(文史工作者)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在美國白宮的投資記者會中,獲美國總統川普當面再三再四恭維是最成功的商人,這對台灣會產生什麼效應,可能有各種不同的解讀,但無論如何,這必然會造成島內資金流動轉向以及對島內就業率的提升必有影響。政府根留台灣的訴求究竟如何落實,如何排除投資障礙,實為當務之急。
郭台銘面對媒體提問何以轉向美國的回應是,商人的祖國是市場;但不要忘了他在哪裡繳稅。即鴻海總部還在台灣,郭個人所繳的所得稅位列台灣前十大。郭台銘的投資遍布四海,重點則在大陸,為此曾遭綠營個別公職人員質疑,今天轉向美國,可以說是很高明的選擇,姑不論郭台銘如何計算投資利得,從投資額度一百億美元,換得美方承諾回饋優惠據稱高達三十億美元,可謂開盤有喜。
更重要的是郭台銘在海峽和太平洋之間,都取得了新的平衡和高度,這個平衡和高度還讓蔡英文執政團隊有苦說不出。郭台銘若是以同樣額度投資大陸,必然會招忌,甚至會說出掏空台灣,但郭台銘把資金轉向美國,考量到台美關係,蔡政府又能多說什麼。若進一步追問,鴻海十年後的市場在哪裡,大陸絕對是最受矚目的世界市場,市場就是祖國,又該在哪裡呢?
台灣其實不缺資金,而是企業根留台灣的意願,拿前瞻計畫的額度來衡量,郭台銘的投資案幾乎超過前瞻的七成,而這僅是一個面板廠的投資案,若再加上其他台商前往配合發展產業鏈,情況又自不同。可推想今天台灣的投資環境和氛圍,在年金陳抗的煙硝中,從香火「零燃燒」拗成「嘉年華」的餘煙裊裊中,謙卑和溝通成了反諷詞,所見只是加速台灣社會的裂解和沉淪。
在白宮記者會之前,郭台銘在股東大會上許了三個人生願望,一是人人要活得好,健康長壽;二是寄望兩岸和平,絕對不能打仗,與其發展軍備,不如拿來研發人工智能;三是希望中美和諧,願為中美關係耕耘。
郭台銘其實話中有話,即兩岸未來只有一條路,就是和平,他個人也願意為中美關係盡一份商人的力量,看得出這也是他決定親自出席白宮記者會預留的伏筆。而台灣問題恰恰就是中美關係的重中之重,最難繞過去的難題。
然而今天的兩岸關係,還能寄望民進黨和蔡英文回心轉意嗎?兩岸關係有可能回歸此前「九二共識」的共識和默契嗎?這又是一個難題,迴避難題有如累卵,遲早必生危機,蔡英文若無法公開放棄深綠裹脅的台獨思惟,如何取信北京。
相對的,要北京放棄統一,又有可能嗎?若要長期較量,在中國和平崛起的勢頭下,不提對抗,台灣能與之頡頏的優勢又在哪裡。
郭台銘主動發願耕耘中美關係,在白宮記者會上一舉一動也等同為台灣發聲,這個高度一時之間還找不到第二人。郭台銘在中美之間祈願和平,有意化干戈為玉帛,可謂現代版的「弦高犒師」,深具菩薩心腸。可以看到美國總統川普欣然接納了郭台銘的投資案,但蔡英文可能接受轉移軍備投資於研發人工智能的建議嗎?有必要指出,蔡英文的執政危機也就在此,民調持續走低只是表象,除非蔡英文敢於超越「九二共識」。
客觀評估,蔡英文本人固不願也不敢回歸「九二共識」,民共兩黨在缺乏互信和默契的情況下,北京此時也不可能無條件地接受蔡英文回歸「九二共識」。超越「九二共識」,建構「後九二共識」就成了必要。川普為郭台銘加持,就是政治為經濟服務,蔡英文實宜順勢深思,如何分享川普之於郭台銘的加持效應和郭台銘的人生三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