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夏天綠蔭濃鬱,在豔陽照射,南風吹拂的青蔥綠林中,總是能聽見一段又一段清脆響亮的旋律,時遠時近、忽高忽低,夏季的蟬鳴,是大自然贈與我們最美妙的天籟。
圖/泱汀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夏天綠蔭濃鬱,在豔陽照射,南風吹拂的青蔥綠林中,總是能聽見一段又一段清脆響亮的旋律,時遠時近、忽高忽低,夏季的蟬鳴,是大自然贈與我們最美妙的天籟。
圖/泱汀
文/章定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夏天綠蔭濃鬱,在豔陽照射,南風吹拂的青蔥綠林中,總是能聽見一段又一段清脆響亮的旋律,時遠時近、忽高忽低,夏季的蟬鳴,是大自然贈與我們最美妙的天籟。
你聆聽過蟬鳴嗎?要聽蟬鳴可要把握盛夏時光唷!因為成蟬的生命短暫,當牠從泥地下鑽到地面後,最久也只能活到秋天而已。所以夏天的蟬鳴,是多麼珍貴的生命旋律呀!聽著蟬聲唧唧,望著白雲悠悠,若此時又配上一杯冰飲,徜徉在南風中,那真是盛夏時分最暢快的享受了!
古代人對於蟬,有一套自己獨到的看法,例如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首〈蟬〉,便是作者以蟬來寫自身高潔形象與精神的作品。這類將自身情感寄託在外物身上,並加以吟詠的詩作,在古代的詩歌作品中是很常見的喔!那麼,現在就讓我們來品讀一下虞世南這首〈蟬〉吧!
首句「垂緌飲清露」,刻畫蟬於高樹上棲息啜飲露水的形象,而「垂緌」是古代官帽打結後下垂的部分,此用來描繪蟬的細嘴。古人認為蟬身棲高處而飲清露,是十分高尚清潔的形象,所以在這裡作者用「飲清露」三字來書寫蟬的形象,也用此來表現自己為官清廉正直。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高昂清脆的蟬鳴,自高挺疏朗的梧桐樹中流瀉而出的情景。「流響」二字描繪蟬聲的連綿清亮,使讀者能深刻感受到蟬聲的力度與響度,亦能感受到作者內心不凡的情韻。
第三句「居高聲自遠」為整首詩「寄興寫情」的代表句。「居高」二字,可以看出蟬並不與泥濘中的眾蟲們同類,牠是擇高而棲的,不染塵泥的,在詩人眼中,蟬的「居高」,正是一種品行高尚的表現。因為品行高尚,所以名聲自然遠播,無須借助外力,更無須人為造作,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美德流露,也是一種人格美的徹底展現。作者末句以「非是藉秋風」來收尾,正是在表明人只要立身高潔,那麼無須靠他人外在地位、權勢的幫助,也能聲名遠聞。
小朋友們,閱讀完這首詩,有沒有對蟬的形象多了幾分了解呢?下次當你在綠蔭下聆聽一聲聲蟬鳴時,不妨回想起今天所學的這首詩,相信對於蟬鳴會有更不一樣的感觸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