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看待難民的立場及角度,或許與德國媒體如何報導有所關聯。最近一份德國調查報告引發大眾關注,內容並非頌揚德國歡迎難民的善行政策,而是批評德國報紙對難民議題的報導有很大的問題,報告的結論是:「德國報紙充當民眾的教育者,試圖教育民眾當個好人,卻沒有針對政府政策以客觀的立場提出理性批判。」
這份報告是由法蘭克福的調查機構Otto Brennern所進行,採樣二○一五年二月至二○一六年三月間,呈現在主流報紙上的數以千計的難民相關報導做出的研究。
研究主導者也是德媒《時代周報》的前編輯Michael Haller表示:「多數的媒體記者該以客觀的方式向讀者闡釋這個世界,但他們並沒有這樣做。」該研究批評,德國主流媒體選邊站,只宣傳政府政策,支持總理梅克爾開放難民,卻不加以批判這種政治精英模式的歡迎(難民)文化及口號,使得政界和媒體彷彿在同一個封閉式的交流空間。
主流報紙呈現的難民議題消息來源單一,多半來自德國聯邦政府或政黨代表,缺乏相關專業人士的觀點,例如文章中只有百分之三點五訪問難民組織和救援機構,至於專家相關的文章更是不到百分之一。
該研究還指出,難民問題讓德國媒體成為「一言堂」,只要批評或質疑開放難民政策的人很容易受到道德譴責,甚至被媒體貼標籤為潛在的「種族歧視者」,而無法針對問題進行客觀且深度的討論。
至於為何德國媒體選擇以梅克爾的觀點去教育民眾?則眾說紛紜,有認為是納粹德國的歷史包袱,有認為是媒體商業考量,也有認為是德國媒體向來偏左的立場問題,媒體維護梅克爾的政策,極可能是不願意藉由批評難民政策,幫助右翼政黨趁勢做大。
批評者認為,難民議題的報導呈現,確實反映出德國媒體的矛盾,讓媒體愈來愈像政府的宣傳工具。
再過不到兩個月,德國即將進行大選,目前媒體民調來看,梅克爾連任氣勢看漲,然而,民眾對媒體報導特定議題公正度的質疑,是否可能影響梅克爾的連任優勢,則是值得觀察的面向。
林詩萍(德國/資深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