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娟瑜
有一回,出席公益活動,由於早到,我便坐在第一排,後來又來了多位社會知名人士,這時,工作人員請我坐到第二排去。這些社會知名人士包括了孫越叔叔。
孫越叔叔坐定後,發現了我,立刻轉身向我伸出溫暖的大手掌。我們是舊識,曾經同台演說,也曾在街頭相遇寒暄……孫越叔叔心思細膩,他注意到我被要求「移駕」,立刻笑瞇瞇地用握手緩解了我的尷尬。
這件事,或許孫越叔叔忘記了,他可能更不知道,自己自然而然的善意,影響了往後我的待人處事,就是給別人一點溫暖,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
多做愉悅的事
在近一期的《康健雜誌》,孫越叔叔提到他七十五歲才學會游自由式,他還教年長讀者用放大鏡看書,說「人生難得能夠老,要好好享受自己的老年生活……」他身體力行,用文字、影音等各種方式,繼續播灑善心助人的種子。
近期不少有關「老」問題的研究,發現世界上普遍有「老男危機」,華人社會也有類似狀況。也就是如果老婆走了,在年齡、經濟狀況還OK的情況下,年長男性往往會快速找到另一位女性做伴;如果各方面條件不允許,往往就會成為從親友、社區等社群關係中退縮的獨居老人。
董氏基金會葉雅馨主任呼籲年長者,要多從事容易達成而且會讓自己感到愉悅的事情,例如參與社會服務、擔任義工,或是多關心親友,打個電話問候也好。
為年長鋪路
為第三人生未雨稠繆,我們確實需要鋪一條路,養成助人的習慣。而如何貢獻所學所能,如何持續有熱情的參與,則是重點所在。
從今年初起,我受任林文教基金會邀請帶領「專業助人技巧培訓工作坊」。幾次課程下來,我發現這群義工朋友以女性居多,他們從家務職位、職場職位退休後,有多一些的時間可以到各地擔任讀書會帶領人,上起課來個個認真用心,分享起來亦頭頭是道。像這樣不停地學習,又深入社會需要成長的人群中,他們就是為自己的老年添加助力的先鋒。
助人的好典範
日前,香港《星島日報.副刊》報導了一百零四歲人瑞黃翠平女士的新書發表會,沒錯,各位沒看錯,一百零四歲也可以辦新書發表會。而她的長壽祕訣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因為快樂是延年益壽的基本元素。黃翠平女士留學美國回到香港後,擔任社會局的感化官,協助犯法的未成年少年回到人生正軌;退休後的她,至今仍然熱心地做義工、關懷弱勢社群。
台灣也有位百歲人瑞出新書。根據《人間福報》報導,一九一八年出生的張祖詒先生,今年剛出版了新書《現代逍遙遊》。他也是一位智慧長者,除了生活規律,不自尋煩惱,還以寫作為養生的方式之一。我認為,像這樣能夠「活到老,寫到老」,也是助人成長、值得敬佩的人。
心中有他
助人的時候,我們容易感受到「被需要」的成就感,以及「再成長」的自我期許,同時也感覺和整個社區、社會、國際和宇宙的親密連結。
還有,助人的時候,體內會自然分泌讓人快樂的恩多芬。這種能夠提昇人體免疫力的化學物質,不但能良性循環地促進個人身心健康,還可以讓人愈做愈起勁。如此一來,當然就沒空去「無病呻吟、自怨自艾」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