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偉
魏徵(五八○~六四三年)字玄成,今河北晉縣人,少有大志,喜讀書,留心經國治民方法。玄武門事變,秦王李世民即位,任命魏徵做諫議大夫。魏徵素有才略,見太宗信任自己,因此直言敢諫,先後上了二百餘奏,都非常切要。
一日,唐太宗問魏徵:「你常對朕言,自己是良臣非忠臣,有何差別?」魏徵答道:「良臣擇主而侍,然後竭盡所能為國為民,身獲美名,子孫傳世;而忠臣只知道和君主同聲共氣,他的命運和君主緊緊聯繫在一起。倘若君主遭難,忠臣就落得無家無國的下場,空留一個忠臣的名分。兩者相差甚遠,不可混淆。」太宗很認同。
魏徵死於唐太宗貞觀十年,太宗親臨慟哭,向侍臣們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寶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可見太宗是多麼地敬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