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炎熱的夏天,只想久坐在冷氣房,用看電視、吃東西紓壓嗎?研究指出,久坐可能無法紓壓,甚至愈坐愈憂鬱!根據日前康乃狄克大學發表於《健康心理學期刊》研究發現:長時間久坐,可能造成較低的主觀幸福感,及較高憂鬱情緒風險。研究指出,過去經常「久坐」的人,在從事輕度或中度體能活動後,整體幸福感和情緒,都呈現大幅改善。
該研究對象為四百一十九位健康成人,研究工具包括客觀的體能活動技術,和主觀的幸福感評估問卷,探討不同運動時間、強度,與個人主觀幸福感間的關係,受試者須描述每天的運動習慣、整體心理健康狀態、憂鬱指數、疼痛嚴重性,及疼痛對生活的干擾程度。
研究結果發現,「輕度」身體活動,相當於散步,呼吸、心律沒有明顯增加或出汗,與改善心理健康和憂鬱症狀的緩解有關。中度體能活動也較劇烈運動,有益人體健康。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休閒運動健康系教授徐錦興表示,近年許多研究,推翻過去一般認為運動時間愈長、強度愈高,對身心效益愈好的理論。上述研究證實,只要提高身體活動量,就能提升正向情緒,降低憂鬱風險與疼痛感受。對於習慣久坐或沒有運動習慣的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改變生活型態」。
徐錦興建議民眾,統計一周坐著的時間,接著根據自己的生活模式與可行性,思考一周要提撥多少時間起身活動,例如:走路到市場買菜、騎腳踏車去附近銀行繳費,或到公園散步等,減少久坐時間,就能提高身體活動量。運動並非汗流浹背、氣喘吁吁才有效,只要改變坐式的生活習慣,就能增加幸福感。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該研究對於討厭運動的人是個好消息。「少量且低強度」的運動,如悠閒地散步、戶外遛狗、走到遠一點的超商選購商品、上班時提早一個捷運站下車,都能讓心情更好,增加幸福感。換言之,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類型及可接受的強度,會較容易持續執行,進而養成習慣,無論逛街或逛書店,都能有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