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年代,台灣的基礎建設尚待興建,電力除未普及外,還經常斷電,更不要說颱風來的日子;蠟燭成了家戶中必備的家用品。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上世紀六○年代,台灣的基礎建設尚待興建,電力除未普及外,還經常斷電,更不要說颱風來的日子;蠟燭成了家戶中必備的家用品。
可是蠟燭滴油、怕風,又攜帶不便,各地常有因燭火不慎造成的火災,於是手電筒就成了當年時髦又便利的照明工具。印象裡,電筒中央略凸起的長條推柄,是開關;開關上方圓形的凸球,可以調整光的強弱遠近;孩子們拿在手中就像是神奇玩具,照到哪就亮到哪。
記得相聲大師吳兆南先生把手電筒納入了相聲橋斷,大意是說兩位喝醉酒的友人,為了證明自己清醒正常,甲就開了電筒對乙說,如果你沒醉,就順著這光爬上去。乙回說,別以為我真喝醉了,我清楚的知道等我爬到一半,你突然把電筒關了,我不就摔了下來。
聽這相聲的笑聲,彷彿仍在空中繚繞;然這樣的手電筒,竟已絕跡的如古董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