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五年才獨立的新加坡,立國至今也不過五十二年,卻是東南亞經濟最富裕、政治最安定的國家。它怎麼做到的?說起來其實已經有點神話的意味。
已於二○一五年三月過世的新加坡開國總理李光耀,當年在電台宣布脫離馬來西亞獨立的時候,表情嚴肅悲痛、聲淚俱下。李光耀流淚,不是因為國家獨立喜極而泣,而是因為他心中充滿了不知所措的惶恐。他當時作夢也沒想到馬來西亞會把新加坡逐出。
馬來西亞要新加坡退出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馬來西亞執政聯盟黨忌憚李光耀所領導的華人政黨,會通過選舉掌握馬來西亞政權,威脅到占多數的馬來人。所以為求一勞永逸,乾脆把當初只是個小漁港的新加坡逐出,讓李光耀等人跟這個什麼都沒有,連飲水都需要靠馬來西亞供應的地方,一起自生自滅。
一九六五年八月八日,以巫統為首的執政聯盟(巫統是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的簡稱,是純馬來人政黨)利用其在國會的優勢,以一百二十六票對零票,將新加坡逐出馬來西亞,足見馬來人對華人必欲除之而後快的決心。新加坡隨即在次日由李光耀宣布獨立,所以新加坡的國慶日是八月九日。
新加坡獨立後,李光耀擦乾眼淚捲起袖子,勵精圖治,根據本身除了在麻六甲海峽占有極佳戰略位置之外,就幾乎沒有任何優勢的條件,開始了極有效率及步步為營的發展。李光耀的目標,就是把新加坡打造成「東方的瑞士」。
據說當年李光耀要求觀光局長把新加坡打造成一個旅遊勝地,觀光局長面有難色地說,「新加坡除了陽光,什麼都沒有」。李光耀很不高興地回道,「有陽光還不夠嗎?你還要什麼?」
幾十年下來,李光耀的目標應該算是已經達成了。已故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家杭廷頓,就曾經把新加坡譽為「近乎完美社會」的國家。
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後,制定了以發展工業為中心的經濟多元化戰略,先後由優先發展勞動密集型工業,轉為適應外部需求的出口導向型經濟,再升級為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之後又把重點轉向優先發展國際通訊、金融和諮詢等服務業,現已是次於紐約、倫敦和香港的第四大國際金融中心。
新加坡是東南亞國家中對台灣最友善的。每次一到台灣的選舉年,很多政治人物都喜歡前往新加坡訪問,藉以表示自己有國際視野、國際觀。
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於新加坡從不刁難,因此是台灣政治人物最容易前往的東南亞國家。
對於台灣的產業來說,新加坡倒不是東南亞國家裡的最佳選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新加坡的營運成本過高。
新加坡本身雖然有良好的公共住屋政策,國民可以用低廉的價錢擁有自己的住屋,但外國人就無法享受這種優惠,必須住在昂貴的私人住宅。新加坡的公共交通運輸做得很好,但私人車輛的昂貴卻讓人咋舌。
新加坡雖然不缺各項投資獎勵,本身的制度、服務都很完善,但缺點是地小人稠,無論是開設公司、工廠,費用都較周邊國家為高。
新加坡人國民所得是六萬一千美元(約台幣一百八十三萬元),足足是台灣的三倍多,一般人的薪資水準也是東南亞國家中最高的。
台商的許多產業都是要靠密集、廉價勞力,就這一方面來說,台商轉進新加坡的可能性,相較之下就不高了。
梁東屏(泰國/東南亞問題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