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衛福部力推「少子化辦公室」,但國內一歲以下嬰兒近五年死亡率最高曾達千分之四點一,五年就有四千零八十名嬰兒死亡,連續五年死因首位為「先天性畸形、變形及染色體異常」,年死一百多名嬰兒。醫師與研究皆指出,隨著女性晚婚、大齡懷孕趨勢,胎兒染色體異常風險增加。
衛福部日前公布二○一六年國人十大死因,去年計八百一十一名嬰兒死亡,在一歲以下嬰兒中,「先天性畸形、變形及染色體異常」連續五年居冠,「周產期呼吸疾患」、「與妊娠長短及胎兒生長有關疾患」、「事故傷害」及「特發於周產期的感染」位居第二到五名死亡因素,占率約五成三。
值得注意的是,未滿四周的新生兒,每年死亡人數就占整體五成以上,比率從二○一三年的百分之五十九點八,逐年微幅上升至去年百分之六十二點三,五年來近兩千五百名新生兒,不到滿月即死亡。
衛福部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組長陳妙心指出,先天性畸形、變形及染色體異常是國內一歲以下嬰兒最常見的死因,目前雖無法得知此因素的死亡趨勢,是否真正與母親年齡相關,但根據眾多實證及科學證據,皆發現母親年齡增加,細胞染色體減數分裂時發生不分離機率升高,造成胎兒染色體數目異常風險隨之提升。
馬偕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許瓊心指出,高齡生子會增加卵子突變風險,提高胎兒不健康情形,以前收治於新生兒加護病房的嬰兒,母親約三十多歲,現在逾三十四歲為高齡產婦,四十歲以上的產婦大幅增多。
陳妙心指出,據國外研究,大於二十八日的兒童死亡個案,約有百分之三十八可預防,為分析死因提早預防,已於今年展開「台灣兒童死亡原因複審及分析先驅計畫」,建立本土兒童死因複審機制,研擬介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