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私校工會認為,國內不少大學「勞作教育」或「服務學習」的課程內容,主要是打掃校園,是「假學習,真壓榨」。
持平而論,以前在中小學時,每天都被分配打掃校園的勤務,何嘗不是額外的工作?
如果想到校園因為學生們的打掃,而讓廁所潔淨、校園沒有垃圾,舉目所及都是乾淨與清爽,這種有意義的「勞作教育」,何其神聖與偉大。
或許現在大學生較為功利主義,沒有學分的必修科目,無償的付出,就是不想做,被認為是壓榨。
大學的校園面積比中小學廣大,學校有限的校工,應該是無法面面俱到的照拂。當校園普遍缺少義工,校園的髒亂可以預期。
台中市東海大學從創校開始的獨特「勞作教育」實施至今,也是台灣大學教育制度中的首例。原為一、二年級皆須修習,現為所有東海學生第一年必修,也因此大一學生能認識許多「掃友」。
特別是由學生們每天花半小時打掃、整理校園,成為學校的傳統,一樣是沒有學分的必修課,不僅藉此培養學生負責、勤勞與服務等美德,也協助將校園的落葉與枯枝變成肥料,成為環保尖兵。
東海EVER GREEN樂團曾經將自創的歌曲《打掃真好》獻給東海大學,以輕鬆愉快的曲風,搭配幽默與KUSO的歌詞,以年輕氣息體現出勞作教育的學習感受,與同學、校友共勉之。所以畢業自東海的校友常曾經「勞作教育」自豪。
至於備受肯定的一群來自各學系的台大慈青社學生,每星期三的傍晚,默默地在「小福廣場」前集合,開始沿路撿起校園內的垃圾,多年來始終如一。
學校透過類似「勞作教育」或「服務學習」課程,只要有效的規畫與指導,如果多了「勞作服務」證明書,對於學生將來進入社會工作,自有加分的效果。
韓靖(新北市/退休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