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經濟不景氣,私立幼兒園收費高,許多家長選擇把孩子送到公幼就讀,都會區公共化幼兒園更要抽籤入學,為此行政院通過教育部的「擴大幼兒教保公共化計畫」,預計四年內增設一千班公共化幼兒園,包括非營利幼兒園、公立幼兒園。但全教總指出,各縣市只著重低成本的非營利幼兒園,並不增設公幼,也未保障私幼教保人員的薪資,並質疑全國沒有多少公益團體可經營非營利幼兒園。
教育部回應表示已提出配套措施,放寬條件讓更多法人參與,例如公益法人、私校可自行設立附設的非營利幼兒園;教育部也會培訓,鼓勵更多法人加入。
筆者對全教總的質疑與教育部的說法原則都認同,只是四年內增設一千班公共化幼兒園,一旦出生率逐年下降,這些老師又該如何安排去處?貿然增班只會製造更大困擾,因地制宜評估後再行定奪,或可免去日後的困擾。
至於全教總認為幼兒將成為私立幼兒園的搖錢樹,不能只是量的擴充,還是要確保品質,呼籲建立公共化幼兒園政策。筆者認為既然定位為「非營利幼兒園」,政府當然有權介入「品管」,從師資須具備合格要件、收費不得高於一般公托、人事延聘比照公托的薪資標準等,相信有這些配套,全教總的問號將從此不再。
回到公私立幼托的競爭問題,當政府的標準拉高時,民間因合格教師與設備不足,有可能「立案」這一關就過不了。
如果站在鼓勵私立合格立案幼兒園能在都會區立足,對幼兒教育持續貢獻社會,政府何妨比照就讀私立幼稚園的補助標準,或許會讓無法取得公托中籤的父母,可以有個退而求其次的從容選擇。
林泉利(新北市/退休國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