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界 描繪城市軌跡 鐘樓聲響樂音悠揚 下

文/郭朝河、張謙、鄭懿君 |2017.06.18
1735觀看次
字級
大鐘樓融合三種建築風格,反映吉隆坡多元文化。圖/郭朝河
從另一個角度仰望,可見另一個地標吉隆坡塔。圖/郭朝河
淺紅磚塊、拱形門窗及米白色石柱是大鐘樓獨有特色。圖/郭朝河

文/郭朝河、張謙、鄭懿君

吉隆坡大鐘樓 三合一風格反映多元文化

說起吉隆坡的地標,除雙子星大樓外,就是位於獨立廣場前的大鐘樓。建立於一八九七年,大鐘樓實際名為蘇丹阿布都薩瑪德大樓(Sultan Abdul Samad Building),原是英殖民時期的行政中心,一度成為馬來西亞聯邦法院及上訴院,如今則是最高法院。

這座擁有一百二十年歷史的標誌性建築,當初建成時被英國殖民政府命名為「新政府大樓」(New Government Offices),直到一九五七年馬來西亞獨立後才改名,以紀念當時主持動土儀式的雪蘭莪蘇丹阿布都薩瑪德。

大鐘樓由兩位英國建築師諾曼(A. C. Norman)及赫巴克(A. B. Hubback)設計打造,藝高膽大地融合摩爾式、英國式和印度回教的建築風格,竣工後立即成為吉隆坡最能反映多元文化的地標。淺紅的磚塊、拱形的門窗、米白色的石柱及螺旋狀的階梯,外觀印象讓人驚嘆美麗。

蘇丹阿布都薩瑪德大樓正中央大鐘樓高四十公尺,擁有閃亮的銅色圓頂,是它的別稱「大鐘樓」的由來。兩側各有一個塔樓,頂部同樣有銅色圓頂。後來英國政府的官方建築設計,也沿用這種混合式的建築風格。

別看大鐘樓已經超過百年歷史,它的大鐘至今仍如常運作,準確地計算時間,並見證馬來西亞的歷史變遷,許多重要活動如八月三十一日國慶遊行,每年都在此舉辦,成龍與楊紫瓊主演的《警察故事3》也曾在這裡取景。

白天許多遊客前來拍照,到了夜晚有繽紛的彩燈照耀著整棟大樓,使其燦爛奪目又帶有幾分神秘色彩,大鐘樓迷人面貌日夜不同,擄獲世界各地遊客的芳心。

維多利亞海旁 尖沙咀鐘樓獨留舊車站現場

大概是六、七歲的時候,記者曾隨父母在九龍尖沙咀九廣鐵路火車站搭乘火車到新界沙田,但這種記憶已經十分模糊,只知道當時火車站有一座鐘樓。時光荏苒,當年的九廣鐵路火車站早已搬到紅磡,鐵路公司也已經易名,舊火車站現場只遺下一座鐘樓可堪回首。

如今鐘樓的四周,再看不到火車軌,也沒有搭火車的繁忙人群,它只是作為一個歷史地標屹立在維多利亞海旁,成為港人的「集體記憶標記」。尖沙咀鐘樓歷史悠久,於一九一五年建成,當時九廣鐵路香港終點站位於尖沙咀,鐘樓是車站的一部分。

鐘樓完工初期,報時大鐘只有一面。一九二○年安裝了新的四面報時大鐘,於一九二一年三月開始運行。日軍侵占香港期間鐘樓曾停止運作,其餘時間都正常運行。尖沙咀火車站於一九七五年遷往紅磡,舊火車站大樓於一九七八年拆卸,原址興建了太空館和文化中心,鐘樓則在港人的要求下被保留下來。

一九九○年七月三十日,鐘樓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法定古蹟,受到《古物及古蹟條例》的保護。尖沙咀鐘樓高為四十四公尺,以紅磚及花崗岩建成,樓頂另設有一支七公尺長的避雷針。

尖沙咀鐘樓矗立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十多年前曾開放給民眾參觀,但由於參觀人數不多,後來關閉了。它伴隨著港人度過許多風雨,也讓港人在城市急速的變化中找到歷史片段。

演繹台北另類城市面貌 曹洞宗大本山鐘樓

「曹洞宗大本山台灣別院鐘樓」於一九三○年建成,原名「東和禪寺鐘樓」,位於台北市仁愛路、林森南路交會路口,東臨青少年育樂中心,正對台大醫院與台大醫學院,因位處交通要道,常吸引往來民眾駐足。

「東和禪寺」屬於曹洞宗,本名為「曹洞宗大本山別院」,後來升格為台灣別院。一九○八年在台北城東門町外(現仁愛路與林森南路口)建立,是今台灣少數具有日本禪宗風格的佛寺,當時僅供日籍人士參拜。

鐘樓位於東和禪寺大殿前,是為禪寺的迎接殿,外貌狀似城門,下層為厚重砌石,屬於日本桃山至江戶時期流行的建築風格,有三拱門,設有樓梯可供上樓。其上平座高欄則有出挑廊道,整修後改漆為白色外牆,吊掛梵鐘的最上層,以鋼筋混凝土仿木造工法,呈現近代和風樣式。

屋頂使用日式黑瓦,脊頭處設有鬼瓦,形式在日本被稱作「入母屋造」,也就是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歇山式屋頂」。銅製梵鐘一九二○年在日本京都製作,次年運抵台灣,一九三○年興建完成。日治時期結束後,鐘樓隨禪寺一同改歸中華民國政府管理。

台北市青少年育樂中心興建工程期間,原計畫將鐘樓拆除,最後在文化界人士的爭取下獲得保存。一九九七年鐘樓成為市定古蹟,周圍也配合建築整體造型陸續加設石牆、石宮燈,並改鋪草地及石板步道。歷經數十年仿古修復,二○○六年七月銅鐘正式重現,鐘聲也伴隨歷史記憶再度響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