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冷的數字之外,吳均龐熟悉未來金融世界的重要關鍵。圖/賴小路
三十五年來,吳均龐從美商銀行到德籍銀行,繞了世界一大圈,與不同國籍、文化各異的對象合作。當他再回到台灣,卻發現在全球競爭浪頭上,外商銀行逐步撤守,而一心渴望美好未來的年輕人們,國際視野也隨之受限。
「跨國金融界的人們,衣著光鮮,精明能幹,熟稔冰冷的數字,領取昂貴的待遇。每一個人都有著一幅銀光閃閃的盔甲,應付內部的傾軋,面對外部的競爭。」回想自己一路走來,何其順遂!一九八○年代,吳均龐初到外商銀行工作。當時外銀對台灣集寵愛於一身,全力投入資源和人力,亞太區域中心的管理人員、美國總行派遣的稽查人員,以及因應各式各樣的專案而來台的各國老外等,熱鬧非凡,本土的從業人員和老外互動十分頻繁。「大陸當時全然自絕於世界金融之外,那是一個台灣得天獨厚的時代,大量吸收西方的財經智慧。」
直到二○○八年金融風暴來襲,改變了新興國家對歐美財經的盲目崇拜,對於老外的專業開始質疑。大陸改革開放此時更促使跨國金融機構爭先恐後地搶進對岸,留在台灣的跨國金融企業數量大幅縮水。
「台灣的年輕金融從業人員縱然英語能力令人刮目相看,金融知識保持與世界同步,但可惜的是,能和老外近身東拉西扯的機會也相對降低。」吳均龐認為,在未來的三、五年內,跨國金融的版圖將不再是依國家和地理位置來界定,工業生產的供應鏈和能源運輸的區域中心,將是聯結未來金融世界的重要關鍵。跨國金融的交易,將與日俱增,也會更加繁複,現有的傳統思維和交易型態勢必淘汰。
洞察內在
深層的思維
●台灣四面環海,能夠善用這些新的金融科技和交易型態,就可以四海為家。
●金融科技的運用、人工智慧的發展國界的金融趨勢,在在突顯「人」的價值。
●台灣要與世界接軌,焊接寸寸冰冷鋼軌要有的是顆顆炙熱溫暖的心。
●運用智慧,彼此以誠相待,良善溝通,才是把事情做好的關鍵。
●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剖析人性,進一步去洞察對方內在深層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