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文忠
在古代,父母去世了,子女要守孝三年,實際上不是三年而是二十七個月。中國傳統認定「哺乳期是二十七個月」,子女應當在父母過世後守孝二十七個月,才結束喪期,古代認為九個月算一年,所以才把守二十七個月當三年講。
中國古人把守孝看得很重,如果家裡尊長去世,無論你當多大的官,知道消息後要馬上向皇帝稟告「丁憂」,立刻辭職回家守孝三年,如果被人發現應該守孝卻未守孝,你一輩子就完蛋了。
假如此時國家有大事,你又很重要,國家離不開你,這時候皇帝就會「奪情」,奪去你的孝親之情,要求你不必去職,以素服辦公,此時臣子一定要再三推辭,皇帝會要求你「移孝作忠」,把你的孝心移過來,作為對國家的忠心。
明朝末年,兵部尚書盧象升丁憂,因清兵入關戰事緊急,他被崇禎皇帝奪情,派他率兵打仗,結果盧象升戰死在前線,幾千鐵騎也隨之全部犧牲。
清兵知道盧象升道德高尚,非常尊重他,雖是明朝的敵對方,但他們想厚葬盧象升,但戰場上屍橫遍野,屍體也不好辨認,要怎樣才能找到盧象升的屍體呢?這個時候,有人找到了。為什麼?因為盧象升外頭穿盔甲,但裡面卻是麻衣,就是孝服。這是中國傳統中非常有名的故事。
如果一個人移孝作忠,為國家效力,不只會得到很多人的尊重,有時候還會得到敵對方的尊重。
【原文】廷麟得其屍戰場,麻衣白網巾。一卒遙見,即號泣曰:「此吾盧公也。」三郡之民聞之,哭失聲。(引自《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