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茶文化的興盛期,茶的發展從漢代至唐代,中間經歷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逐漸從藥飲變成了生活飲品。
唐代推崇佛教,佛門中的僧人又以「喫茶去」作為禪修的方式,禪與茶有著密切的關連。唐代陸羽,也曾經是一名僧人,他撰寫的《茶經》,將茶飲推展至富有藝術性與哲理性,奠定了茶道的基礎。
日本後來派了許多遣唐使來到唐朝,也把茶藝與茶樹帶回日本,最後並發展成為「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
一九八七年,陜西法門寺地宮文物出土,法門寺是唐朝的御用寺廟,千百年後,人們從地宮中發現佛骨舍利與許多精美的唐代工藝品,工藝品中有一組金銀器茶具,印證了唐代宮廷的喫茶文化。
這一組茶具精緻豪華,共有金銀絲結條籠子、鎏金飛鴻毬路紋龍子、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輾子、鎏金飛天仙鶴紋壺門座銀茶羅子、鎏金銀龜盒、鎏金蕾紐魔竭紋三足架銀鹽台,與流金蔓草紋長柄勺等金銀茶具。
法門寺的這組茶具是唐僖宗所有,因為茶輾子刻有「五哥」字眼,唐僖宗小時就被稱為五哥。除了這些鎏金茶具外,唐代的祕色瓷中,也有不少茶盞、茶托等茶具,顯示茶進入宮廷後,所展現的富麗氣象。
唐人購買片茶或團茶後,先用烘焙的器具(籠子)把茶葉烘焙後,再用茶輾子把茶葉輾碎(像早期中藥店用藥輾子輾藥做丹膏丸散),然後把碾碎成粉的茶葉放進茶羅子中進行篩選,成粉末的茶葉放進茶羅子的抽屜裡,要喫茶的時候就將他取出來。銀龜盒則是用來存團茶用的;三足架銀鹽台,是放鹽巴用的,喫茶的時候放一些鹽調味。
唐人煮茶烹茗,用的水很講究,好茶要配好泉,泉水不好就無法烹出好茶來。茶粉進入壺中,加入鹽巴甚至胡椒調味,茶湯要放在綠色的瓷器中呈現綠色茶的原味。唐代有兩大名窯,也就是邢窯與越窯,邢窯在北方以白瓷為主,越窯在南方以青瓷為主,陸羽主要活動在南方,自然以越窯青瓷為上了。
唐代的茶文化昌盛,並結合佛教,演變成為精深的茶道文化,只可惜這種源自中土大唐的優雅茶道,反而在日本盛行,想來總是令人感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