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課時,宣導國軍「大學儲備軍官訓練團」,有個學生因家境不好,他若參加訓練團,國防部會補助學雜費,每個月還有一萬元生活津貼,可以幫助改善家裡生活狀況。
但他無法參加,因為他是低收入戶,一旦參加訓練團,每月一萬元生活津貼會超過低收入戶的門檻,如此不但低收入戶的福利沒了,姐姐的學雜費也必須自行支付。因為「低收入戶」這個標籤,竟然扼殺了他想要翻身的機會。
有次和警察去網咖巡邏,遇到一位高中夜間部的學生,我問他為什麼不去打工,他回我說:「如果我去打工,就會有收入,那中低收入戶就會被取消,每個月四千元的補助就會被取消掉。」
或許這兩個案只是特例,但確實有人是因為「低收入戶」或是「中低收入戶」的福利和補助,而變得消極不想做事,也不想改變現有的景況。
以低收入戶為例,小孩每人每月有五千元,學雜費又有減免,不用打工就有錢拿,那又何必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賺錢呢?
「低收入戶」、「中低收入戶」的福利和補助是政府的德政,目的也是希望這些家庭能夠自立自強,脫離貧窮現狀,希望它不會成為一個標籤,反而成為限制住這些家庭向上及擺脫貧窮的枷鎖,讓這些家庭都能夠勇敢地活出自我。陳宏煇(新北市/大學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