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楊朝祥佛光大學校長
五月十六日,奉邀參加佛光山開山五十週年慶祝活動,也有機會參與完整收錄星雲大師一生著作的《星雲大師全集》發表會,術後休養兩百天的大師也首度現身,並接受香港中文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全場除有數十家海內外媒體與三千多位信眾共同見證之外,更透過全球直播將殊勝的歷史一刻傳送至全世界,當信眾們見到久不見面的星雲大師,大家都極為振奮,許許多多人都留下了感動的熱淚。
在《全集》發表的前夕,主辦單位特別舉辦「話說佛光山」論壇,香港中文大學沈校長、南華大學林校長與我等人參與座談。在會中,主持人要與談人訴說與星雲大師的因緣,對個人做人、事業的影響。每位與談人都將個人與大師結緣的過程侃侃而談,也更驗證我個人的看法:大師是慈悲,大師是智慧的,大師是懂教育的。
大師是慈悲的,他認為教育是脫離貧窮、阻斷世代複製的最佳途徑,也是創造個人生命價值的最佳方法,因此,他除了創辦叢林學院、育幼院、人間社會大學之外,在正規教育中從幼稚園、中小學、甚至大學,都不略過。目前,在佛光山的正規教育體系中,有六所幼兒園、三所中小學,以及遍布世界四個國家的五所大學。為了讓弱勢家庭的孩子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當南華大學創辦時,前四年都是免收學費,而目前佛光、南華大學都是以公立學校的標準收費,主要的就是要減輕弱勢孩子家庭的經濟壓力。然而,較少人知道的是大師為了協助貧困家庭的孩子,在緬甸密支那援建了一所中小學,也曾經在我的建議下準備興辦一所高職。
在緬甸密支那有許多早期國軍的後裔在殘破、漏水的教室中上課,在偶然的機會我認識了當時的校長,他希望我能擔任學校重建所需三千萬經費的募款委員會的主委,當時我已離開行政界,要募款談何容易,所以就想到要大師幫忙,沒想到大師二話不說就欣然同意,而且在校舍完成之後,看到學童三餐不繼,大師還特別囑咐要提供營養午餐,讓孩子可以溫飽,對遠在緬甸的學童都有如此的愛心,對國內的學童當然更不在話下了。
在我離開教育部之後,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到台灣各處走動,也看到台灣雖然社會繁榮,但仍有許多經濟弱勢的學童無法繼續升學,習得一技之長以便在社會立足,因此,我就有興辦一所如早期王永慶董事長為原住民學生在長庚護專,及明志工專設立原民專班的構想,學生在學時間不必繳交學雜費、住宿費,等畢業之後,學生因有一技之長,不僅可以順利就業,就是想升學,也可在自己籌足學費之後繼續升學。
當我把這構想向大師報告之後,大師也是欣然接受,要我去尋覓校地、校舍,但唯一的條件是要我來擔任這個學校的校長,我當時也答應了下來,之後,也曾努力地尋覓校地、校舍,但因種種條件的限制,後來也就不了了之,但大師關懷貧窮家庭孩子的情懷,卻讓我更加的敬佩。
大師是智慧的,面對各種的挑戰,常常有驚人的智慧出現,如辦大學需要經費,大師就倡導百萬人興學運動;知道大學辦學常易治絲益棼,就將創辦人、董事長的職責簡化為「找人、找錢」。大師經常謙稱自己沒受過教育,但他將「傳統書院的現代實踐」、「創辦具有現代意涵的傳統書院」當作大學辦學的方向,其它尚舉辦如星雲教育獎、推動三好校園運動,這些高瞻遠矚的想法,豈是不懂教育的人可以想出來的。
大師術後身體復原極為快速,這是佛光之福、信眾之福,也是社會之福,但願大師早日康復,將教育的大愛散布滿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