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後,北約與歐盟持續在歐洲擴張,對於俄羅斯來說,其在西線的疆域,已飽受地緣政治威脅,加上冷戰期間所建立的獨立國協聯盟優勢,已不復存在,這時亞太地區成為俄羅斯政府對外關係的發展重點。
對俄羅斯政府而言,發展與亞太各國能源合作,有利於吸收這些國家的資金,並可開發東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的油氣資源,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也有利於俄羅斯融入亞太經濟整合。
從二○○五年至今,俄羅斯政府不斷透過能源強權之姿態,擴大在亞太地區的角色與定位,並以「能源強權重返亞太」作為首要政策目標。
俄羅斯當局並意識到,假如不積極融入亞太地區經濟整合,仍舊無法解決遠東地區的能源開發,因此在諸多考量下,為兼顧發展能源戰略與促進國家經濟發展,俄國政府以維持東亞能源供給「樞紐」的角色為出發點,在外交上與中國大陸、南韓與日本維持「等距關係」。
同時在做法上充滿彈性,而不強硬的態度,來促進與東亞各國的關係,讓俄羅斯在能源戰略上,扮演「賣方」來促進國內經濟成長。
在政策上,俄羅斯以「實用歐亞主義」為主,其主要論述為俄羅斯位處歐亞交界,理當享有歐亞地緣利益,並透過制定平衡該區域的外交策略,從中得利並保障俄羅斯的國家利益。
在實務上,俄羅斯選擇透過遠東地區輸油管線,來連結與亞太各國之間的供給關係,特別是修築「泰納線」油管,來與日本、中國大陸與南韓等的能源貿易,提供一個比中東地區還節省運費的方法,維持能源出口至亞太國家的管線。
同時也進一步修築可輸往至美國西岸的管線,讓美俄關係得到發展的機會。
俄羅斯的亞太能源戰略,其野心不限於成為「亞太能源強權」,而是成為「亞太地區的能源超級強權」,為達成該目標,與中國大陸之間的關係發展,就屬非常重要。
近年來中國大陸透過「一帶一路」的政策,已在亞太地區成為亮點,俄羅斯一方面持續與中國大陸保持友好、合作關係,也透過兩國之間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發展自身的能源戰略,達到全面兼顧外交、經濟與能源等三方面的發展,使俄羅斯有機會再次成為「霸權」,維持該國的國際地位。
宋磊(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戰略所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