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預警,國內香蕉價格到六月可能大幅下跌,引發外界批評。
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日,農政機關應該在農業生產初期,即啟動「農產品價格波動監控系統」採分級制,如景氣訊號燈,針對價格波動嚴重性,採取不同的因應對策,才能維持農產品價格穩定,不會讓消費者如坐雲霄飛車般,難以承受。
蔡總統在選舉前承諾,會幫農民找到比中國大陸更好的其他國外市場。在業界仍有疑慮的情況下,蔡政府於去年底贊助成立台灣國際農業發展公司(簡稱台農發),作為資本額十億元的農業「台灣隊」,去打世界盃農產競賽。但從去年十二月成立到現在,該公司究竟有何成效?該公司定位也再度遭到質疑。
該公司若屬於國營企業,自然需要配合政府政策,積極拓展市場,避免受制於中國大陸;有時為了配合政策,即便賠本也要輸出,但會依法受到審計機構監督。
若是屬於民營企業,則經營目的係以創造股東利潤為最優先考量,不會做虧本生意。然而現行台農發公司表面上看起來是一家民營企業,但實際運作(包括人事、營運等)卻是由政府官員在背後當影武者,應該予以釐清,並建立明確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避免弊端產生。
在實際運作上,有立委指出台農發與台糖談契作,契作的農產品(包括香蕉、鳳梨釋迦等)不是全部都能外銷,若七成外銷,另外三成還是要回歸國內市場,將與民爭利,也可能造成國內香蕉市場受到衝擊,認為台農發應該扮演平台角色,不是自己跳下來種植,才不會造成與民爭利的疑慮!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