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攸關三百萬學子權益的學生平安保險,由於壽險業爭取新設提高自付額、限制投保年齡上限等四條件,教育部認為仍有商榷空間,原訂四月公告的招標作業,目前仍卡關。教育部昨天表示,政府將編列約一億元的經費,補貼業者的行政成本,但為了招標順利,保費還是會酌予反映成本,「家長、政府、業者都努力一點,才能達成三方平衡」。學保承保對象為高中職以下學生,包括幼稚園和補校,過去承保過的壽險業者表示,學保爭議多,尤其是理賠認知差異大,事情鬧大往往損傷公司形象。承接學保吃力不討好,已是保險業的「共業」。
招標公告 延長至 6月初
壽險業針對學保提出改革四方向,包括增設三十天等待期、限制投保年齡、一千元自付額及增設爭議處理機制。前三項已遭教育部打回票,第四項教育部則未置可否。據了解,由於未達共識,教育部將一○六學年度學保的招標公告,延至五月底、六月初。
壽險業說,學保長期存在帶病投保和高齡投保問題,希望增設等待期和限制投保年齡;發生學保理賠糾紛時,有些家長會請地方民代出面,在人情壓力下,相似的出險狀況如果出現理賠雙重標準,對其他投保學生不公平,建議成立理賠仲裁機構,專責處理有爭議的個案。
學保一年理賠十八萬件,不少是小傷小病,如果能設立一千元自付額,小傷小病不理賠,不但可減輕學保財務負擔,也能為學校簡化行政作業。
教育部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業者希望投保後有一個月的等待期,但這一個月對孩子來說「會成為空窗期」。業者為了禁止惡意的帶病投保,應該在條款上做更細膩的思考,而不是把惡意跟非惡意的一筆刷掉;其次要考慮的是自付額一千元,邱乾國說,業者覺得理賠金額少,卻耗掉太多行政成本,因此增訂自付額一千元,但是會去申請小額門診給付的家長都是經濟弱勢,增訂自付額反而造成家長的負擔。
公會建議 比照強制車險
壽險業對承辦學保興趣缺缺,往年若沒有保險公司出面「認領」學保,金管會會出面協調一家保險公司承接,括國泰人壽、台灣人壽和三商美邦都曾因此承接過。去年學保招標流標八次,經協調後,最後才由三商美邦續當「爐主」 。三商美邦發言人陳宏昇表示,若制度不改,今年傾向不投標,「輪了五年也夠了,該換別人了」。
為避免學保開天窗,壽險公會建議學保比照強制車險,改成公辦民營,採無盈無虧方式經營,否則維持現行招標作業,恐上演年年流標情況。保險業者指出,學保業務簡單,且由於高中職以下學校據點遍布全台,可承作簡易壽險業務的中華郵政公司,由於據點多可就近提供服務,也具備官方身分,來接手學保相當適合。
學生平安
保險概況
項 目 內 容
保險人數 315萬人
保費 每年514元
家長負擔2/3
政府負擔1/3
保費收入 每年16億元
賠付狀況 每年18萬件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