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大寺正倉院 世界之寶庫
有「海上絲路博物館」之稱 上千年寶物保存良好 歸功特殊「校倉建築」
【人間社記者妙耀奈良報導】日本奈良東大寺內的正倉院,建於八世紀中期奈良時代,是用來保管寺院財寶的倉庫,因內容豐富、保存狀態良好,受到國內外人士的讚賞,使正倉院獲得「世界之寶庫」的美譽,更於一九九二年登錄於世界遺產之列。
被稱為「海上絲路博物館」正倉院,收藏有聖武天皇的宮廷用具及一千二百年前來自中國、朝鮮、印度、波斯等地區的服飾、家具、樂器、玩具、兵器等各式各樣的寶物及藝術品,多達十七萬件。
而正倉院收藏的漢文典籍也是數以萬計,僅收藏佛教書籍的「聖語藏」,就有隋代寫經二十二卷,唐代寫經二百二十一卷,宋版一百一十四卷,總數達四千九百六十卷之多。現藏的《成唯識論》卷四,很可能是窺基手稿,在佛教史上意義重大。同一時期日本的入唐僧,道照和尚曾在玄奘門下求學,回國時玄奘「以所持舍利、經論咸授和尚」。由此看來,這部《成唯識論》大概是回國時玄奘所贈,這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又可增添一樁美談佳話。
正倉院藏有二副木質彈棋,東大寺藏有一副唐代紫檀象牙彈棋盤,檀五弦琵琶、漆胡瓶、伎會面等;以及現今日本所保有最大的沈香│蘭奢待,西元七五六年光明皇太后進奉給東大寺時的重量為十三公斤,歷代天皇與將軍們取下部分小塊用來供做自己使用或賞賜有功的臣子,目前長一點五至一點六公尺,最寬處的直徑為三十七點八公分,重量為十一點六公斤。
高溫多濕的日本使這些寶物能保存一千多年之久,主要原因由於被稱為「校倉建築」的特殊構造。
「校倉」是指將校木(角木)以水平堆積、交互重疊而造成牆壁的方法。正倉院的建築,因為校木的斷面是三角形,排水的功能非常好,故而防止了木材的腐蝕;加上一般木材都有吸收濕氣而膨脹的性質,使外界潮濕的空氣不易侵入倉庫內部。而且當空氣乾燥時木材則收縮,遂有壁縫可以通風。
正倉院的構造還有一個特色是「高床式」,這是日本特有的架構,可使地板下面有足夠的空氣流通而保持倉庫內的乾燥狀態。近年對於正倉院的空氣調節性,出現一些不同的說法,但正倉院傑出的保全機能是無可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