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普度」謂廣施法力以救眾生,又作普度眾生,即佛菩薩憐憫眾生營營擾擾沈浮於生死大海中,故廣施大法力以普救群生,使脫離生死與煩惱之苦海。如觀世音菩薩之尋聲救苦,為各種靈驗錄所常記載之普度實例。又我國民間信仰每以陰曆七月廣設宴食,普濟亡靈,亦稱為普度。
「眾生」又譯作有情、含識(即含有心識者)等。「眾生」一語,普通指迷界之有情。《雜阿含經》卷六:「佛告羅陀,於色染著纏綿,名曰眾生;於受、想、行、識染著纏綿,名曰眾生。」《長阿含經》卷二十二〈世本緣品〉載,無男女尊卑上下,亦無異名,眾共生於世,故稱眾生。
《大智度論》卷三十一、《大乘同性經》卷上謂,眾生係以五蘊等眾緣假合而生,故稱眾生。又《不增不減經》載,法身為煩惱所纏,往來生死,故稱眾生。
一般以為無明煩惱所覆,流轉生死者為眾生。若廣義言之,佛及菩薩亦含攝於眾生之中。
【意義】佛教認為一切生命都具有佛性,所以佛教認為除了度化人類外,包括其他的一切生命,都應該給予同等的關懷與濟度,不加分別揀擇,隨時隨地,應眾生所需,這就是「普度眾生」。如阿彌陀佛尋眾生念佛之音聲,而救度苦海中之眾生;觀世音菩薩素以度一切眾生之苦厄為其德願,若眾生處身水火刀杖、夜叉羅剎、苦惱恐怖等,而能一心稱念其名號者,觀世音必尋其音聲,即時予以救護度脫。
【出處】《無量壽經》、《大乘義章》、《梵網經》、《佛光大辭典》p4748、p49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