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許多人都知道產後憂鬱症,不過,婦科醫師指出,產前憂鬱發生率,比產後憂鬱更高、更嚴重;準媽媽擔心寶寶是否健康、寶寶性別,加上孕期諸多不適症狀,造成情緒持續低落;若輕忽產前憂鬱症狀,不僅為產後憂鬱帶來風險,更可能在孕期因食欲降低、失眠影響胎兒發育。
一名三十六歲來自國外的孕婦,對懷孕生子心生恐懼,孕前十分焦慮,整日反覆洗手洗到手破皮,半夜睡不著覺,至婦產科門診進行孕前諮詢,醫師發現狀況不對,轉介身心科,在服用二個月抗憂鬱症藥物、參加媽媽教室、認識新朋友交流心情後,情緒好轉許多,也不再服藥。
台安醫院婦產科主任林珮瑩引用英國一項研究結果,女性懷孕三十二周為百分之十三點五達到最高,產後八個月則是百分之八點一。
當孕婦出現心情低落、不想活動、毫無原因想哭、食欲降低、睡眠不足等情況,持續一段時間,就可能有了產前憂鬱。林珮瑩提醒,另一半要體貼、多包容,先生的參與和支持扮演重要的角色,先生應該了解懷孕期間的生理變化,協助另一半度過艱辛難熬的階段。
如何減少產前憂鬱風險?林珮瑩建議準媽媽們,平常應多吸收相關資訊、定時產檢、和先生一起參加媽媽教室和產前運動班、勿輕信偏方時間,以及不要諱疾忌醫,有問題應該找醫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