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中訊】一般人認為減肥就是「少吃多動」,但醫師解答說:「未必完全正確!」且體重正常者更不該隨意減肥,會影響體內荷爾蒙分泌,反而愈減愈肥;醫師強調肥胖是一種疾病,應找醫師協助,才不會適得其反。
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國際代謝形體醫學中心院長黃致錕在新書發表會上表示,十五年來進行四千個手術治療肥胖成果,也以醫學科學證據和七十篇國際論文印證,肥胖原因包括基因遺傳、社會經濟環境、生活習慣、飲食內容、腸胃道荷爾蒙、腸胃道菌落、心理因素等,與大腦下視丘的回饋反應有關。
許多人以為少吃、多動、控制熱量的平衡即可,但腸胃道回饋訊號給下視丘,控制體內新陳代謝,身體降低吸收能力,彷彿進入吸收冬眠期,一旦恢復正常生活,一點熱量就容量復胖,才變成愈減愈肥。
黃致錕說,正常人的BMI值是十八點五到二十四,若超過二十七,就該找醫師協助,若伴隨有二型糖尿病或BMI超過三十二,成為病態性肥胖,應接受手術治療,且愈快愈好,避免併發其他疾病。
如何合理減肥?
❶求助醫師,協助進行飲食和生活型態完整分析
❷不躁進,每月最多減重不超過4公斤、每周不多於1公斤
❸病態型肥胖應以外科手術減肥,不要拖延
資料來源╱黃致錕醫師 製表╱人間福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