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香港電】繼去年新發現三寶寺、聖公廟石刻後,中國重慶大足石刻近日又發現十王殿石刻造像,顯示出印度佛教傳入後與中國文化結合的特點。
十王殿石刻造像是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乾旱時期新發現文物調查小組」在上游水庫發現,時代為南宋時期。該十王殿造像共五龕,其中第一號地藏與十王龕是摩崖造像龕,雕刻技藝精美;第二號龕有殘像兩身,第三、四、五號龕為空龕。此外,該組造像周圍還發現近十座宋墓,形成奇特的宋墓群。 重慶市文物考古所所長鄒後曦指出,十王即十判官、十殿閻王,指人死後要經過其審判的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太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及五道轉輪王。其中,印度佛教中只有關於閻羅王的傳說,其餘九王都是佛教傳入中國、日本後,與道教和中華文化結合產生的傳說;在敦煌、朝鮮、日本等地,都發現過十王造像。
石刻考古專家指出,十王造像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與中華道教文化的結合,該龕造像對研究十王在中國的演變史有重要價值,受到研究者的關注。 大足石刻最初開鑿於初唐永徽年間(六四九年),包括石刻造像七十多處,總計十萬餘尊,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五處最為著名和集中,一九九九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