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瑞娟台北報導】為了因應雙重老化的問題,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與人間福報於日前舉辦「關懷心智障礙雙重老化家庭」座談會,第一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柴松林表示,雙重老化問題的解決,已刻不容緩。
柴松林指出,現代人結婚年齡延遲,台灣初婚平均年齡二十九點七歲,加上生育率降低,戶口人數變少,造成家庭成員的互助功能消失,彼此間互相保險的功能也降低,加上生活成本上升,這些問題不僅發生在一般家庭,對家中有心智障礙者的家庭來說更為嚴重;當父母年老,又無手足可以託付,這些心智障礙者不知何去何從。
中華民國智障者家長總會副主任劉佳琪表示,一般人會老化,智障者與其家屬也一樣,且智障者老化出現的時間還會提早,大約出現在三十五歲,但此問題卻長期被忽略。
全台灣智障者八萬七千一百六十人,其中有百分之十八點三是四十五歲以上的「老憨兒」,大約有一萬五千七百五十八人,如果再加上多重障礙智障者,則約有二萬二千人,但是大眾的觀念卻仍然停留在智障兒童的範疇。
劉佳琪說,隨著智障者老化提前來臨、智障者父母老衰凋零的雙重壓力,年老父母無法照顧這些大孩子,除了愈來愈力不從心,也須時時擔心「百年之後誰能接手照顧孩子」的問題。
即使智障者有手足,但是手足在一定年齡後也往往自成家庭,無力照顧;且智障者比一般人更不易適應搬遷,若要在晚年面對劇烈改變,會適應困難,因此需要一套服務順利安置。
劉佳琪表示,由於目前沒有如此服務,許多家長只好採土法煉鋼的方式,讓孩子結婚來解決未來照顧問題,但此方法只會衍生更多問題。
在住所問題部分,將心智障礙的孩子送到機構照顧並非萬靈丹,但是目前缺乏多元的服務選項;很想去的沒位置,有位置的則不敢去。
劉佳琪指出,全台最需要的是全日照護,但有八成五以上全日照護機構滿床,且機構本身的院生也同樣面臨老化問題,有些機構硬體、軟體、人力等,都還未準備好,老化院生照顧都很困難,不太可能收外來者。
劉佳琪說,長期以來,家長團體走在家長之前,但是不應只是家長間的互助,期待政府整體的服務系統,回應家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