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主席選舉如火如荼,包括洪秀柱、吳敦義、郝龍斌、詹啟賢、韓國瑜與潘維剛六位候選人,前兩天在電視政見會上,卯足了力,砲口或對外、或對內,場面好不熱鬧。
只是熱鬧歸熱鬧,六位候選人的主張,不外乎是團結對外、檢討李登輝、批判蔡英文,甚至找回創黨精神、落實兩岸九二共識,以及六個人言詞之間的「網內互打」。
這些主張、言語,稍微關心政治的朋友,一定不陌生;不陌生的意思就是「老瓶老酒」、「毫無新意」。
我們光從網路新聞報導的回應數,以及個人臉書塗鴉牆的瀏覽,就可以觀察到:五十歲以下的民眾(我個人的「同溫層」),乃至更年輕的三十歲以下為主的網路族群(網路新聞關注度與回應數字)當中,這場政見會完全沒有得到顯著關注;回應少,討論少,直白說就是網友們「連『酸』都懶得『酸』」。
過去,無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黨內要角們常常大喊「團結」,就是擔心在內部競爭中,彼此的放箭、攻訐,會影響黨的形象,造成比黨內競爭更大的傷害;但這次我們從媒體宣傳效果來檢視,就可以發現,「被漠視」比「互相傷害」的結果更糟!
當黨內互相批評,還能引起外界議論,至少代表了這個黨還受到關注;但是如果不管黨內說什麼、罵什麼,都引起不了注意,更不用說共鳴的時候,這個黨的路,註定更難走。
事實上,蔡政府執政一年,沒有太出色的施政表現,不倫不類的前瞻計畫又是絕佳檢討素材;理論上,如果不是國民黨弱到這般田地,要激起民眾的憤怒心情,應該不是太難的事;偏偏,時間一天一天過去,我們還是沒看見國民黨出現改變曙光,任何能夠讓民眾感動的人物或主張。
隨著時代的演進,今日的選戰,不能再以傳統打法為之;政黨要改頭換面,也必須如同企業一樣,要有新的思惟,佐以全新包裝手法;百年老店不代表一切要因循舊規,百年前的創黨精神,也必須與時俱進,用新方法詮釋跟演繹。
向歷史借鏡未嘗不是好事!想想當年民進黨如何從首都到中央,逐步拿到執政權吧!民心思「變」,你有沒有提供「變」的元素?「變」的可能?「變」的願景?「變」的夢想?民眾「苦悶」,你有沒有讓他們有「快樂」的「希望」?讓他們覺得支持你,就有「希望」就能夠「快樂」?
或者,你還是糾結於當初的路線之爭?糾結於究竟是誰搞垮這個百年家業?糾結於如何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糾結於內鬥內行、外鬥外行?
再來借鏡柯文哲吧!「大數據」跟「年輕化」不是一切,也不絕對正確;但「數據分析」在現代的運用相當成熟,可以知道民之所向,可以讓我們不活在自己的想像;年輕人的想法、觀念、行動力跟顛覆力,可以打破很多舊有思惟,衝擊看似牢固的枷鎖,開創新的天空。這是柯文哲贏得選舉的關鍵因素,未嘗不是國民黨重新改造的可能契機。
這場電視政見會唯一的亮點是「邀請郭台銘選總統」這個梗。偏偏這個有話題性的梗,被幾位思考觀念跟表述方式,都「遵照傳統」的候選人們,硬是浪費掉了,非常可惜。
國民黨主席選舉,對一般民眾來說,可以不重要,也可以讓它變得很重要,端看主事者怎麼做。國民黨到底缺什麼?六位候選人究竟有沒有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