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情萬種的李香蘭。圖/曹郁美
文與圖/曹郁美
〈夜來香〉
那南風吹來清涼
那夜鶯啼聲輕唱
月下的花兒都入夢
只有那夜來香
吐露著芬芳
作詞/黎錦光
作曲/黎錦光
演唱/李香蘭
「莎韻之鐘」是什麼?它是一口鐘、一首歌、一幅畫、一部小說,也是一部電影。
莎韻是誰?她是七十九年前在現今宜蘭縣南澳鄉金岳村的一位泰雅族女孩,不幸在惡劣天候下,跌落溪中殞命。
李香蘭是誰?她是當年中國的影歌雙棲紅星,一曲〈夜來香〉成為經典,也是電影《莎韻之鐘》的女主角。
以上事件串起了過往台、中、日歷史,以下即細說從頭。
自從訂定馬關條約、台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長達五十年以來,日方採取「警察政治」加強管理,並伺機推動皇民化運動以及軍國主義,莎韻事件便凸顯了如此政策。
一九三八年(昭和十三年),中日戰爭(蘆溝橋事變)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由於日軍兵源短缺,便徵召在台警手(基層警察)加入陣容。當時駐守在南澳利有亨社,一位名叫田北正記的警手接到命令,必須盡快離台投入中國戰場,於是他整裝出發。
利有亨社是今日宜蘭南澳鄉高砂族泰雅人的部落,警手平日還負擔一項任務:教導原住民學習日語,因此學生會稱呼警手為「老師」。
這天田北老師要出發了,一位名叫莎韻的十七歲女孩幫老師搬運行李,偏偏遇上颱風、溪水湍急,在行走便橋時莎韻落水,被沖得不知去向。事後僅找到田北的行李,田北也順利地離開台灣。
此事原本不受注意,但忽然喧騰起來,莎韻被日方冠以「愛國少女」、「為國捐軀」之名,一連串的追悼會、贈詩、作畫、贈鐘、作曲歌頌、立碑、寫成小說、改拍電影……接踵而來。
台灣總督長谷川清頒贈一座刻有「愛國乙女サヨンの鐘」(愛國少女莎韻之鐘)字樣的銅鐘給當地,俗稱「莎韻之鐘」;畫家鹽月桃甫創作一幅〈莎韻之鐘〉的油畫;此外由西条十八作詞、古賀政男作曲、渡辺はま子演唱的〈莎韻之鐘〉歌曲誕生;還有台灣總督府出資開拍、由李香蘭主演的電影《莎韻之鐘》亦完成;整個氛圍瀰漫著莎韻風,可說備極哀榮。
這首〈莎韻之鐘〉甚為哀傷,但由台灣作曲家周藍萍重填歌詞成了〈月光小夜曲〉,則是不折不扣的情歌,與他另一首名噪一時的〈綠島小夜曲〉蔚為雙璧,歌詞如下:「月亮在我窗前徜徉,投進了愛的光芒。我低頭靜靜地想一想,猜不透你心腸。好像今晚月亮一樣,忽明忽暗又忽亮,啊……到底是愛還是心慌,啊……月光。」
至於電影的開拍,應該由誰來飾演莎韻呢?精通日語、聲勢如日中天的中國影星李香蘭是不二人選;於是,她抵達台灣演出這部《莎韻之鐘》,只不過拍攝地點不在宜蘭的南澳,而是在南投仁愛鄉霧社地區的春陽部落。
李香蘭,生於一九二○,卒於二○一四,以九十四高齡辭世。她是日本人,本名山口淑子或大鷹淑子,出生於中國的奉天省(今遼寧省)。當時日人扶植溥儀在東北成立偽滿洲國,此地日人甚多,淑子在十餘歲時被義父李際春將軍收為義女,起中文名為李香蘭;也奠定了她中文、日文俱佳的基礎。
她受過西洋聲樂教育,是抒情女高音,擅長美聲唱法,以後憑著好嗓音唱紅許多歌,如〈夜來香〉、〈海燕〉、〈戒菸歌〉、〈賣糖歌〉、〈恨不相逢未嫁時〉、〈梅花〉等。
據說她少女時代曾患過肺病,病癒之後醫生囑她要訓練肺活量。如何訓練?最好的方式便是唱歌。
一九三七年她走入電影圈,成為滿洲國頭號女星,拍攝了多部電影。其中多以中國女子身分扮演崇尚日本皇軍的角色,這也是她日後被批判的原因。最大的重點在於她隱瞞了自己是日人的身分,頂多是說「中日混血」,她一口漂亮的京片子誰會懷疑呢?這也不難理解,當時全中國瀰漫著仇日氣氛,為了求生存誰敢吐實?
一九四一年元月李香蘭來到台灣,當時台北街頭處處掛起「世紀之寵兒李香蘭來台」的廣告標語,在西門町的「大世界館」隨片登台五天,場場擠爆人潮。一九四三年她再度抵台拍攝電影《莎韻之鐘》,本片由台灣總督府出資,日語發音,但票房平平。除了劇情不吸引人之外,還有一個原因是角色設計不當。
根據史料研究者管仁健的分析:「電影最先是五分鐘的泰雅族生活紀錄片,今日卻成了最珍貴的人類學史料。影片一開始就呈現的是日本『治番』成果:原住民自給自足、勤勞純樸、男耕女織、一派祥和……女主角莎韻被編劇塑造成一名仁慈、愛國、有愛心、純情的台灣原住民女子(或說是『標準的皇民』)……片中不管是泰雅青年或日本年輕教師,都以收到召集令為莫大光榮,結果成效果然甚佳。」
由上述可知這根本是一部政治宣傳電影,可憐的莎韻成了日人的「教化」工具。尤其是泰雅女孩多半含蓄保守,李香蘭卻演得活潑可愛,是不是「太超過」?
二戰結束、日軍敗走,李香蘭被視為漢奸判罪,差點處死。幸虧好友翻出了她的戶籍資料呈上,證明她是日本人而非中國人,自然稱不上「漢奸」。後來李香蘭回到日本繼續發展演藝事業,結了兩次婚,後來竟然……走入政壇,她三度當選議員,並曾任環保政務次官等職。二○○五年李香蘭發表長文,勸誡首相小泉純一郎不要參拜靖國神社,原因是「那會深深傷害中國人的心」,二○一四年她病逝家中。
想想,李香蘭的一生是不是比戲劇還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