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茱莉雅整理
本周學習達人:第五德嘉
(風險管理師)
很多父母只要看到孩子在讀書時聽音樂,或是寫功課時轉筆、玩橡皮擦、畫小人,就會十分生氣,甚至開罵:「你怎麼這麼不專心!如果你專心一點就不會拖拖拉拉,每天寫(讀)到那麼晚……」
其實,就像人有百百種,適合孩子學習的模式也有百百種。有些小孩在讀書時一定要聽音樂,目的是為了隔絕外界的雜音,讓自己沉浸在特殊的次元中才更能專注;也有些小孩在算數學時,喜歡聽快節奏的音樂,因為快!快!快!還要更快!更快!寫數學題猶如過關斬將,快節奏就是快速解題的進行曲。
至於有些孩子寫功課時要轉筆或畫小人、玩橡皮擦屑,原因可能是孩子在寫功課的過程中,正承受著莫大壓力,必須先想辦法紓壓,才有辦法繼續完成功課,此時如果父母出言阻止或責備,反而變成「最大的干擾源」,孩子沒辦法適當紓壓,連帶也拖延了完成的速度。
其實父母在陪伴孩子寫功課時,不妨以「結果論」來檢視孩子的學習成效。以寫功課為例,親子可以約定一個最後完成的時間,只要孩子能夠依約定達成,父母就不要插手管孩子過程中究竟是「一氣呵成」或是「邊玩邊寫」,說不定會很神奇地發現:當父母不再干擾孩子時,孩子反而提早完成作業。
同樣地,父母可依孩子的能力,約定出彼此期望的成績,以及孩子玩電腦或遊戲的時間、次數,如果孩子的成績並沒有因為玩遊戲而退步,父母應適度讓孩子自我管理;相反地,如果孩子做不到,那麼就要重新議約,另訂一個標準,再試行孩子能否達標。
換句話說,父母只要用「結果論」來檢視孩子的學習成效,既不會傷害親子情感,也兼顧了孩子的課業。
●今天上午8:05~8:15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教育行動家」同步刊播「LQ大聯盟」相關訪談,收聽頻率FM101.7。